“顏狀古于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顏狀古于松”全詩
性靈閑似鶴,顏狀古于松。
山里猶難覓,人間豈易逢。
仍聞移住處,太白最高峰。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寄白頭陀》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白頭陀》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近來見到了白頭陀,那位云居的老人更加懶散。
他的性靈閑逸如同一只白鶴,他的容貌古樸如同松樹。
在山里很難再找到他,而在人間更不容易相逢。
我聽說他已經搬遷居住,太白山是他的最高峰。
詩意解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白居易與白頭陀的相遇和交流。白頭陀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是一個修行者,居住在太白山(又稱為白居易的家鄉)。詩中,白居易描述了白頭陀的特點和他們之間的相處之道。
白頭陀被描繪為一個與塵世無關的人,他的性格閑散自在,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白鶴。他的容貌古樸樸實,宛如古老的松樹一樣。他居住在山中,使得他難以尋覓,更難以在人間與之相見。
然而,詩末提到白頭陀搬遷了他的居所,選擇了太白山作為他的新居。太白山是白居易的家鄉,也是白頭陀的最高境界所在。這句話暗示著白頭陀在修行的過程中追尋更高層次的境界,與世隔絕,趨近于超凡脫俗。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白頭陀的形象,表達了白居易對修行者的向往和敬佩之情。白頭陀被賦予了超然凡塵的特質,他的存在象征著一種追求內心寧靜與自由的理想狀態。
詩中的“白頭陀”并非真實存在的人物,而是白居易自創的形象。通過這一形象的描繪,白居易表達了對精神世界的向往,對修行境界的追求。他將白頭陀描繪成了一個與世無爭、超脫塵俗的理想化形象,用以表達自己對于內心自由與超越的追求。
這首詩詞的意境清新,描繪細膩,展示了白居易獨特的藝術才華。它既是一種對修行者生活方式的贊美,也是對個人內心追求的表達。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超越塵世、追求靈魂自由的向往與敬佩。
“顏狀古于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bái tóu tuó
寄白頭陀
jìn jiàn tóu tuó bàn, yún shī lǎo gèng yōng.
近見頭陀伴,云師老更慵。
xìng líng xián shì hè, yán zhuàng gǔ yú sōng.
性靈閑似鶴,顏狀古于松。
shān lǐ yóu nán mì, rén jiān qǐ yì féng.
山里猶難覓,人間豈易逢。
réng wén yí zhù chù, tài bái zuì gāo fēng.
仍聞移住處,太白最高峰。
“顏狀古于松”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