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憑繡床愁不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斜憑繡床愁不動”全詩
遼陽春盡無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閨婦》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閨婦》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斜倚在繡床上憂愁難以平靜,
紅綃帶子慢慢松解,綠鬟垂落低垂。
在遙遠的遼陽,春天已經過去,卻沒有任何消息傳來,
夜幕降臨,在花前,太陽又西沉。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位閨中婦人的憂愁和孤寂。詩中的閨婦斜倚在繡床上,無法擺脫內心的憂愁。她的紅綃帶子緩緩松解,她的綠鬟垂落低垂,顯示出她的心情沉重。詩中提到的遼陽是一個遙遠的地方,春天已經過去,但是她卻沒有收到來自那里的任何消息。夜幕降臨,太陽又西沉,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離去,增加了閨婦的孤獨感。
賞析:
《閨婦》這首詩通過描繪閨中婦人的內心世界,展現了她的憂愁和孤寂。詩中運用了細膩的描寫手法,通過“斜倚繡床”、“紅綃帶緩”、“綠鬟低垂”等形象的描繪,表達了閨婦內心的不安和郁悶。同時,詩中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將遼陽的春天已過與閨婦的孤寂對照,夜幕降臨、太陽西沉的描寫更加強調了時間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整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展現了閨婦的心理狀況,引發讀者對閨中婦人生活境遇的思考。
這首詩以微妙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閨中婦人的內心世界,展現了她的憂愁和孤寂。它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以及對比和意象的運用,刻畫出了閨婦的心理狀況,讓讀者感受到了她的內心情感。同時,詩中蘊含著對時間流逝和人事變遷的思考,引發人們對于女性在封建社會中的生活狀態的關注和思考。這使得《閨婦》成為了一首情感深沉、意境獨特的唐代詩詞作品。
“斜憑繡床愁不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ī fù
閨婦
xié píng xiù chuáng chóu bù dòng, hóng xiāo dài huǎn lǜ huán dī.
斜憑繡床愁不動,紅綃帶緩綠鬟低。
liáo yáng chūn jǐn wú xiāo xī, yè hé huā qián rì yòu xī.
遼陽春盡無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斜憑繡床愁不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一董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