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擬湖中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或擬湖中宿”全詩
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
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
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孤山寺遇雨》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孤山寺遇雨》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拂波云色重,
灑葉雨聲繁。
水鷺雙飛起,
風荷一向翻。
空濛連北岸,
蕭颯入東軒。
或擬湖中宿,
留船在寺門。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在孤山寺遇到雨的景象。他觀察到波浪拍打著湖水,云彩厚重而低垂,雨點灑落在葉子上發出連綿的聲音。水鷺成雙地飛翔起來,蓮葉在風中不停地翻轉。雨霧彌漫著連接著北岸的景色,涼風蕭瑟地吹入東軒(指東邊的小閣樓)。詩人或許打算在湖中找個地方過夜,留下船只在寺門旁邊。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孤山寺下雨的景象,通過細膩的描寫,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和詩人的情感。詩中使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動詞,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雨水、云彩、風和水鷺的形象和聲音。
首句"拂波云色重"通過動詞"拂"和形容詞"重"描繪了波浪和云彩的動態,給人一種浩渺的感覺。第二句"灑葉雨聲繁"通過動詞"灑"和形容詞"繁"表現了雨點落在葉子上的聲音,增加了詩詞的音樂性。
第三句"水鷺雙飛起"通過動詞"飛"和描寫水鷺的形容詞"雙",展現了水鷺在雨中飛翔的動態。第四句"風荷一向翻"通過動詞"翻"刻畫了蓮葉在風中翻滾的情景,給人一種生動的感覺。
接下來的兩句"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通過形容詞"空濛"和"蕭颯",描繪了雨霧和涼風籠罩著湖面和東邊的小閣樓,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氛圍。
最后兩句"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表達了詩人可能打算在湖中找個地方過夜,留下船只在寺門旁邊的意愿,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的喜愛和追求寧靜的心態。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將自然景色與詩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給讀者帶來一種清新、寧靜、舒適的感受,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的熱愛和對寧靜境界的向往。
“或擬湖中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ū shān sì yù yǔ
孤山寺遇雨
fú bō yún sè zhòng, sǎ yè yǔ shēng fán.
拂波云色重,灑葉雨聲繁。
shuǐ lù shuāng fēi qǐ, fēng hé yī xiàng fān.
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
kōng méng lián běi àn, xiāo sà rù dōng xuān.
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
huò nǐ hú zhōng sù, liú chuán zài sì mén.
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或擬湖中宿”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