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厭杭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合厭杭州”全詩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正月十五日夜月》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正月十五日夜月》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游。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正月十五夜的景象和人們的歡樂心情。整個城市充滿了節日的喜慶氣氛,人們既白天游覽,又在夜晚繼續游玩。春風吹拂海上,明亮的月光灑在江頭。家家戶戶都點亮燈籠,處處可以聽到笙歌的聲音。無論是懷念皇宮的思念,還是對杭州的喜愛,都沒有什么妨礙,也不會對杭州感到厭倦。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正月十五夜的歡樂景象,展現了人們的晚間娛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白居易通過描繪春風、明月、燈火和笙歌等元素,將整個城市的喜慶氛圍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他用"歲熟人心樂"開篇,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和對豐收的慶祝。接著,他描述了春風吹拂海上和明月照耀江頭的美景,給人一種寧靜而溫暖的感覺。最后,他提到了市井繁華的燈火和處處傳來的笙歌聲,讓讀者感受到了喧囂和熱鬧。整首詩詞流暢自然,節奏感強,用詞簡練,意境清新,展現了白居易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時光的追求。
此外,詩中還體現了白居易對杭州的喜愛。他說"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表達了自己無論是懷念皇宮的情感還是對杭州的喜愛,都沒有什么妨礙,也不會對杭州感到厭倦。這種對杭州的贊美和喜愛也體現了白居易對家鄉的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總之,這首詩詞描繪了正月十五夜的歡樂景象,表達了對豐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展現了對杭州的喜愛與贊美。它以簡練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愉悅和溫馨的感受,展示了白居易詩歌中獨特的情感和文化內涵。
“不合厭杭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ēng yuè shí wǔ rì yè yuè
正月十五日夜月
suì shú rén xīn lè, cháo yóu fù yè yóu.
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游。
chūn fēng lái hǎi shàng, míng yuè zài jiāng tóu.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dēng huǒ jiā jiā shì, shēng gē chǔ chù lóu.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wú fáng sī dì lǐ, bù hé yàn háng zhōu.
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不合厭杭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