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折松枯山火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碑折松枯山火燒”全詩
那將逝者比流水,流水東流逢上潮。
分類:
作者簡介(熊孺登)
熊孺登,鐘陵(今江西省進賢縣)人,約唐憲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間(806—820)登進士第,為四川藩鎮從事,與白居易、劉禹錫友善,時相贈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劉禹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達了他們之間情誼。他勤于創作,寫詩很多,而傳于后世的僅存詩集一卷。其中贈答應酬之作較多,佳句不少。有些詩句感情真摯、動人,為時所傳誦。
《經古墓》熊孺登 翻譯、賞析和詩意
《經古墓》
碑折松枯山火燒,
夜臺從閉不曾朝。
那將逝者比流水,
流水東流逢上潮。
中文譯文:
古墓中的碑文折斷,松樹枯萎,山火將它們燒毀。
夜晚的臺階從未打開,不見朝陽的光芒。
那些逝去的人,仿佛比流水更短暫,
流水向東流去,遇到大潮便漲潮。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以描述古墓墓地的景象為主題,表達了時間的無情以及生命的短暫。詩人通過描繪墓地中的一些景物,如碑折了,松樹也枯萎了,山火又將它們燒毀,暗示了流逝的時間和生命的脆弱。
詩中提到的夜臺從未打開,不見朝陽的光芒,暗示了逝者已經沒有機會再見到朝陽,也無法再回到活人的世界。
詩中最后兩句以流水作為象征,與逝去的人進行比較。流水向東流去,遇到大潮時會漲潮,表達了時間的不斷流逝,生命的短暫如水流一般。詩人通過這種比較,強調了生命的短暫和無法挽回的流逝。
整首詩通過簡潔短小的語言,巧妙地描繪了古墓的景象,并通過這些景象表達了對時間和生命的思考。詩中的意象和對比使得詩歌意義深遠,有著深刻的哲理意味。
“碑折松枯山火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gǔ mù
經古墓
bēi zhé sōng kū shān huǒ shāo, yè tái cóng bì bù céng cháo.
碑折松枯山火燒,夜臺從閉不曾朝。
nà jiāng shì zhě bǐ liú shuǐ, liú shuǐ dōng liú féng shàng cháo.
那將逝者比流水,流水東流逢上潮。
“碑折松枯山火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