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宮雙闕對陽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楚宮雙闕對陽臺”全詩
細腰爭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來。
分類: 詠史
作者簡介(李涉)
李涉(約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后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楚宮怨二首·其一評析
《竹枝》,是長江中游地區流行的民間曲調,詞人即用它來歌詠當地的史事和傳說。
“十二山晴花盡開。”“十二山”,即巫峽十二峰,在今四川巫山縣東,長江北岸。其中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起句點地,將風光奇麗的巫峽寫得花團錦簇。而此地又不僅以風景勝,更有著古老的歷史遺跡與浪漫的神話傳說,于是乃于第二句“楚宮漢闕對陽臺”讓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楚宮”,是春秋戰國時楚王的離宮,俗稱“細腰宮”,在巫山縣西北,三面皆山,南望長江。“陽臺”,一名“陽云臺”,在巫山來鶴峰上,南枕長江,高一百二十丈。相傳戰國時楚懷王曾夢與巫山神女交歡,神女臨去時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后來,懷王之子頃襄王也夢見過這神女。說見舊題宋玉所撰《高唐賦》和《神女賦》。此句言楚王離宮正門兩側的對稱形門樓與神女出沒的陽臺遙遙相對,明顯是影射神話傳說中懷王父子與巫山神女間所發生的風流韻事,牽出了楚王荒淫好色的內容。第三句“細腰爭舞君沉醉”即進一步渲染之。“細腰”,代指楚宮美人。春秋時,楚靈王以細腰為美,其臣下為了邀得靈王的寵愛,遂皆節制飲食,束緊腰帶,甚至于餓得有氣無力,須扶著墻壁才能站起身來。事見《墨子·兼愛》。據此推論,則楚宮中的美人自必為細腰了。美人投楚王之所好,扭動纖細的腰肢,爭先翩翩起舞,而楚王也就在這歡快氣氛中飲酒作樂,終至沉醉。三句層層鋪墊,一筆筆勾出了一幅熱鬧喧天的“楚王行樂圖”,其實都是在為第四句蓄勢,勢既蓄足,即開閘放出一庫冰水,只“白日秦兵天下來”七字,就將前二十一字的歌舞升平氣象收了個干干凈凈。據《史記·楚世家》,懷、襄二王統治時期,秦國曾多次舉兵攻打楚國,其中以公元前278(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燒楚國先王祖墳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的那一次最為慘烈。自此,楚國一蹶不振,五十余年后終于為秦國所滅。此篇結句,就形象地集中地概括了這段史實;虎視眈眈的強秦瞅準了楚王沉醉于酒色之中的機會,光天化日之下,長驅直入楚境,將這富庶而美麗的南方大國并吞了去。
其實,《高唐》、《神女》二賦是否真是宋玉所作,向來就有爭議,即便真是,文學作品容許虛構,懷王、襄王父子夢交神女之事也未必屬實。二王在歷史上并不特別以好色著稱,楚國之所以亡于秦,自有其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方面錯綜復雜的因素在相互作用。然而,詠史詞畢竟是“詞”而不是“史”,作者不必拘泥于具體的歷史事實,他有權遺貌取神。大凡歷代的誤國、亡國之君,未有不縱欲的,好色貪杯固是一大通病。所以詞人攻此一點,也算抓住了要害。
此篇在選材上,它熔鐵于金,糅合正史與稗官小說,虛實相濟,乃顯得活潑而不拘謹。隸事時,又移花接木,敘懷、襄二王的行狀而不假外求,信手拈出其祖先靈王好“細腰”的典故,給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楚君好色其來也有漸的歷史暗示,手法十分機巧。不過,推究其本身的格律,它又符合于一首純粹的七言絕句,而詠史七絕正是中晚唐作家的拿手好戲,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還不宜夸大它在詠史詞發展進程中的意義。
“楚宮雙闕對陽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ǔ gōng yuàn èr shǒu qí yī
楚宮怨二首·其一
shí èr shān qíng huā jǐn kāi, chǔ gōng shuāng quē duì yáng tái.
十二山晴花盡開,楚宮雙闕對陽臺。
xì yāo zhēng wǔ jūn chén zuì, bái rì qín bīng tiān xià lái.
細腰爭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來。
“楚宮雙闕對陽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