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閱舊林三載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罷閱舊林三載籍”全詩
罷閱舊林三載籍,又開新歷四年春。
云遮北雁愁行客,柳起東風慰病身。
漸喜雪霜消解盡,得隨風水到天津。
分類:
作者簡介(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壽陽罷郡日…瑞物·發壽陽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懷書事》李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壽陽罷郡日,將星升巷時。
鸂鶒不堪啄,鴛鴦幾處棲。
君王懦于駿,深惡萬乘馳。
丈人畫求人,舍此草不知。
花落花開水滔滔,兩岸煙波江上梧桐檣,
去去相逢何所有,來日秋風漸釋腸。
君王笑覽麟皇圖,誰道天子不得親?
羽翼已完被風翻,郁郁相思苦夢含。
君看金門仙子瞬,雙雙飛上泰山天;
此去餞行辭杜鵑。
猶有諸侯十二卿,騎馬上宮從宣帝行。
黃塵氣色未曾收,壽陽官道人紛遮。
外壅堙積無故應,
紫泥褊裸殷紅帷。
蚰蜒可笑吳姬美!
阿嬌何足辨貞賁?
玉簪緩卷鳥驚絲,
麟腿複軫龍胥近;
青云滾滾世不從,
白雪華容亂去來。
舊磨作新生摧結,
揚眉磷磷一摧手。
先秀邊文侯戰屯,
后起驪山至牳阻。
忍看儂子陽間絕,
仰余天人猶眺輿!
中文譯文:
壽陽郡歸還之日,將星上巷之時。
水鳥不堪啄食,鴛鴦幾處棲身。
君王兒童不堪駕馳,對萬乘之車馬深惡。
婆娑老者畫圖尋覓人,丟棄了此草不得知。
花落花開水滔滔,兩岸煙波江上梧桐之篷帆,
去去相逢都不屬于我,來日秋風漸漸擺脫苦惱。
君王兒童看笑麟鳳圖片,誰說天子不得親近?
羽翼已成擾亂風向,心情郁郁思念夢境含。
君子們瞧看金門仙子突然,一雙雙飛起泰山之間;
我要離開與杜鵑告別。
還有十二位諸侯大臣,騎馬上宮殿跟隨宣帝行。
黃土塵埃一直沒有收取,壽陽的行路上人們爭嚷著。
外面積聚堆積不明所以應該如何,
紫泥顏色既貧乏又艷麗。
蚯蜒可嘲笑吳姬的美麗!
阿嬌又怎么能辨別貞貝?
玉簪慢慢卷曲鳥兒受驚恐,獅吼一聲龍胥靠近;
青云滾滾世又如何從心所愿,
皓皓白雪的容貌在亂世來去。
老的磨臺變得嶄新締造,
高高揚起眉目一拍手。
先秀邊文傅侯戰屯駐地,
后勃自驪山至牳阻叢林。
忍著看你們兒女陽間的絕望,
仰望我這天人依然眺望著氤氳玉京之上!
詩意:
這首詩是唐代的李紳所作,在描述壽陽歸還郡府和將星上朝的同時,意味深長地抒發了作者對當時政治風氣的不滿和對理想官員尋覓之苦的思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以細微的形象描繪了很多社會現象和政治問題,寓意深沉,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知識才能理解其內涵。
賞析:
《壽陽罷郡日…瑞物·發壽陽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懷書事》這首詩是李紳寫給自己從壽陽罷郡歸還后就任東都尚書左丞后的感想和思考。首句“壽陽罷郡日”以景指志,壽陽郡歸還之日,壽陽是古壽春,今屬安徽,是唐朝的一個重要郡。這句話一方面是描述了自己的心境,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職責。接下來的幾句詩以具體事物的描寫,擴展出晦澀的政治批判,人生哲理和抒發感慨的主旨。李紳筆下的壽陽反映了當時的腐敗政治氣氛,這種腐敗不僅僅局限于壽陽,而是泛指全國,深陷萬乘疲軟,舍此政治草芥不知,意味著官員重權利輕貞節的丑惡心態。最后幾句詩回到個人情感,并以青云滾滾寓意自己尚未達到理想的境地。整首詩通篇鋪陳理論和時事,并巧妙運用了象征手法和議論技巧,以表達作者對官場的紛繁復雜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罷閱舊林三載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òu yáng bà jùn rì ruì wù fā shòu yáng fēn sī chì dào yòu yù xīn zhèng gǎn huái shū shì
壽陽罷郡日…瑞物·發壽陽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懷書事
xiū wèi jiàn sǔn lín féi shǒu, zhuǎn zuò chuí sī rù luò rén.
休為建隼臨淝守,轉作垂絲入洛人。
bà yuè jiù lín sān zǎi jí,
罷閱舊林三載籍,
yòu kāi xīn lì sì nián chūn.
又開新歷四年春。
yún zhē běi yàn chóu xíng kè, liǔ qǐ dōng fēng wèi bìng shēn.
云遮北雁愁行客,柳起東風慰病身。
jiàn xǐ xuě shuāng xiāo jiě jǐn, dé suí fēng shuǐ dào tiān jīn.
漸喜雪霜消解盡,得隨風水到天津。
“罷閱舊林三載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