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過石橋為險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溪過石橋為險處”全詩
溪過石橋為險處,路逢毛褐是真人。
云邊望字鐘聲遠,雪里尋僧腳跡新。
只可且論經夏別,莫教琪樹兩回春。
作者簡介(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賢德鄉)人,字希圣,號東齋,入道后稱棲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家、臺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于一身的歷史人物。
《送端上人游天臺》施肩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端上人游天臺》是唐代文學家施肩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師今欲向天臺去,
來說天臺意最真。
溪過石橋為險處,
路逢毛褐是真人。
云邊望字鐘聲遠,
雪里尋僧腳跡新。
只可且論經夏別,
莫教琪樹兩回春。
詩意:
這首詩詞是施肩吾送別端上人去天臺游覽的作品。詩中表達了對端上人修行追求真理的決心和祝福之情。天臺被認為是佛教禪宗的重要道場,端上人前往天臺尋求心靈的升華和真理的領悟。詩人贊美天臺的境界最為真實,溪流經過石橋處是最具險境的地方,路上遇到的毛褐衣著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詩人還描述了天臺上的景色,遠處山間飄蕩的鐘聲和雪地上留下的僧人腳印,都是對真理追求者的印證。最后,詩人表達了對端上人的離別之情,希望他可以修持經夏,不要讓琪樹經歷兩個春天的花開花落。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端上人前往天臺的旅程和對真理追求者的贊美。通過對景色和人物的描寫,詩人展現了自然與修行的融合,以及真理的寶貴和追求的艱辛。溪水流過石橋、毛褐衣著的人,以及遠處鐘聲和雪地上的腳印,都成為詩人表達真理存在之處的象征。最后兩句寄托了詩人對端上人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夠堅守修行,追求真理,不要辜負時光。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意象豐富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真理追求者的敬意和對修行道路的理解。通過景物描寫和對真實與虛幻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內心升華和真理追求的渴望。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詩人對天臺的敬仰之情,也傳達了對修行者的祝福和鼓勵,具有一定的感人力量。
“溪過石橋為險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duān shàng rén yóu tiān tāi
送端上人游天臺
shī jīn yù xiàng tiān tāi qù, lái shuō tiān tāi yì zuì zhēn.
師今欲向天臺去,來說天臺意最真。
xī guò shí qiáo wèi xiǎn chù,
溪過石橋為險處,
lù féng máo hè shì zhēn rén.
路逢毛褐是真人。
yún biān wàng zì zhōng shēng yuǎn, xuě lǐ xún sēng jiǎo jī xīn.
云邊望字鐘聲遠,雪里尋僧腳跡新。
zhǐ kě qiě lùn jīng xià bié, mò jiào qí shù liǎng huí chūn.
只可且論經夏別,莫教琪樹兩回春。
“溪過石橋為險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