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遺卻在何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瓢遺卻在何處”全詩
一瓢遺卻在何處,應掛天臺最老松。
作者簡介(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賢德鄉)人,字希圣,號東齋,入道后稱棲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家、臺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于一身的歷史人物。
《遇王山人》施肩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遇王山人》
朝代:唐代
作者:施肩吾
每欲尋君千萬峰,
豈知人世也相逢。
一瓢遺卻在何處,
應掛天臺最老松。
中文譯文:
我常想要尋找你這位居于千萬座山峰之上的王山人,
卻未曾料到我們在人世間相遇。
我將一瓢美酒留下,不知道它現在在何處,
或許會掛在天臺上那棵最古老的松樹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施肩吾在行走山間時,意外遇見了一位名叫王山人的隱士。詩人原本只是想要尋找王山人,卻沒有想到兩人竟然在塵世間相逢了。他們之間的相遇,似乎是一種緣分的安排,也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奇妙聯系。
詩中提到了一瓢酒,詩人將它留下,但不知道現在它在何處。最后的兩句“應掛天臺最老松”,意味著詩人希望這瓢酒能夠掛在天臺上最古老的松樹上,以示對這次相遇的紀念。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偶然相遇的喜悅和對于緣分的思考。無論是山峰還是松樹,都象征著堅定和長久,與人世間的相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的情感抒發中透露出對自然和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深刻思考,也體現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超脫塵世的心境。整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以思索和遐想的空間。
“一瓢遺卻在何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wáng shān rén
遇王山人
měi yù xún jūn qiān wàn fēng, qǐ zhī rén shì yě xiāng féng.
每欲尋君千萬峰,豈知人世也相逢。
yī piáo yí què zài hé chǔ, yīng guà tiān tāi zuì lǎo sōng.
一瓢遺卻在何處,應掛天臺最老松。
“一瓢遺卻在何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