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語棹聲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語棹聲中”全詩
鳥飛溪色里,人語棹聲中。
馀卉才分影,新蒲自作叢。
前灣更幽絕,雖淺去猶通。
分類:
作者簡介(朱慶馀)

朱慶馀,生卒年不詳,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歷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后大為贊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于是朱慶馀聲名大震。
《泛溪》朱慶馀 翻譯、賞析和詩意
《泛溪》是唐代詩人朱慶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曲渚回花舫,生衣臥向風。
鳥飛溪色里,人語棹聲中。
馀草才分影,新蒲自作叢。
前灣更幽絕,雖淺去猶通。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泛舟溪水的景象。詩人坐在曲渚上的花舫上,穿著輕薄的衣服向風躺臥。溪水中有鳥兒飛翔,人們的聲音與劃船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野草和蘆葦在水中倒映出迷離的影子,新生的蒲葦自成一片。前方的灣曲更加幽靜,盡管水深淺不一,但通向遠方。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現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田園景象。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船行的情景,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
詩中的"曲渚回花舫"形象地描繪了曲曲折折的航道和花舫在水中的回旋。"生衣臥向風"表達了詩人舒適自在的心境,以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
"鳥飛溪色里,人語棹聲中"展示了大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和諧共生,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馀草才分影,新蒲自作叢"描述了水中野草和新生蒲葦的景象,通過反映自然界的生機勃勃,凸顯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生命力。
"前灣更幽絕,雖淺去猶通"則表達了詩人對深入遠方的向往和對生活的探索精神。盡管前方的灣曲看似幽靜,水深淺不一,但是詩人仍然堅定地相信,即使水深淺不同,也能夠通向更遠的地方。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自然的美麗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描繪水中的景物和人類的活動,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同時也傳達了對寧靜、遠方和探索的向往。
“人語棹聲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àn xī
泛溪
qū zhǔ huí huā fǎng, shēng yī wò xiàng fēng.
曲渚回花舫,生衣臥向風。
niǎo fēi xī sè lǐ, rén yǔ zhào shēng zhōng.
鳥飛溪色里,人語棹聲中。
yú huì cái fèn yǐng, xīn pú zì zuò cóng.
馀卉才分影,新蒲自作叢。
qián wān gèng yōu jué, suī qiǎn qù yóu tōng.
前灣更幽絕,雖淺去猶通。
“人語棹聲中”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