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尋道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有時尋道侶”全詩
法空無所染,性悟不多看。
竟日門長掩,相逢草自殘。
有時尋道侶,飛錫度峰巒。
分類:
作者簡介(朱慶馀)

朱慶馀,生卒年不詳,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歷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后大為贊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于是朱慶馀聲名大震。
《贈至寂禪師》朱慶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至寂禪師
處世唯據衲,禪門幾歲寒。
法空無所染,性悟不多看。
竟日門長掩,相逢草自殘。
有時尋道侶,飛錫度峰巒。
譯文:
贈送給至寂禪師
生活只靠著衲衣為依,禪宗修行已有多年寒冬。
法門無所執著,悟性不需過多關注。
整日門戶緊閉,相遇時草木自凋零。
有時尋找同道的伴侶,憑飛行的禪杖穿越山巒。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禪修者至寂禪師的生活境遇和修行的心境。詩人以優美的語言表達了對至寂禪師的贊美,并描繪了禪修者的純凈和超脫。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文字,展示了禪修者的生活境遇和修行態度。處世唯據衲,禪門幾歲寒,詩人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禪修者過著簡樸衣著的生活以及長久嚴苛的禪修歷程。法空無所染,性悟不多看,詩中表達了禪修者超脫世俗的心態,不被外在物質所束縛,追求心性的悟透。竟日門長掩,相逢草自殘,這句描繪了禪寺門戶緊閉,禪修者獨自對內修行的情景,同時也象征了求道的人常常在修行中遭受的孤獨和離別。有時尋道侶,飛錫度峰巒,最后兩句詩表達了禪修者尋找志同道合的伴侶,并以飛行的禪杖穿越山巒尋找更高的修行境界。整首詩充滿了禪修者對自然與超脫的向往和追求,展現了對禪宗修行的理解和崇敬。
“有時尋道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zhì jì chán shī
贈至寂禪師
chǔ shì wéi jù nà, chán mén jǐ suì hán.
處世唯據衲,禪門幾歲寒。
fǎ kōng wú suǒ rǎn, xìng wù bù duō kàn.
法空無所染,性悟不多看。
jìng rì mén zhǎng yǎn, xiāng féng cǎo zì cán.
竟日門長掩,相逢草自殘。
yǒu shí xún dào lǚ, fēi xī dù fēng luán.
有時尋道侶,飛錫度峰巒。
“有時尋道侶”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