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崇山謫去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見崇山謫去時”全詩
憐君更抱重泉恨,不見崇山謫去時。
作者簡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杜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是唐代文人杜牧的一首詩。這首詩是杜牧感慨自己流亡、貧困的境遇寫成的。杜牧訪友經過宋潛較鄉的拾遺山,看到山上有人題寫了自己的名字,使他感到惋惜和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該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窮荒中不得安身,饑餓只得野菜病無醫。憐惜你還抱怨前塵,可惜我無法看到你貶謫時的大山。
這首詩表達了杜牧在貧困困境中的感嘆和思考。他描述了自己窘迫的生活狀況,被迫流亡在荒山野外,饑餓、病痛交加,沒有人醫治。但他并不只是為自己的不幸感到遺憾,還懷念和同情在榮華富貴之后被貶謫到偏遠地方的朋友。他們曾經享受過名利,卻因某種原因而被貶謫到偏遠山谷,再也不能回到從前的輝煌。杜牧用“重泉恨”形容他們懷恨在心的情感,但他卻無法親眼目睹他們被貶謫之時身處的山川之中。
整首詩意味深長,既表達了杜牧對自己境遇的無奈和悲哀,也表達了對朋友命運的同情和思念。這首詩以簡潔而凄涼的語言,展示了唐代文人流亡生活的苦難和無奈。同時也反映了杜牧對友情和坎坷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不見崇山謫去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àn sòng shí yí tí míng chù, gǎn ér chéng shī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
cuàn zhú qióng huāng yǔ sǐ qī, è wéi hāo huò bìng wú yī.
竄逐窮荒與死期,餓唯蒿藿病無醫。
lián jūn gèng bào zhòng quán hèn, bú jiàn chóng shān zhé qù shí.
憐君更抱重泉恨,不見崇山謫去時。
“不見崇山謫去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