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徒爾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清香徒爾為”全詩
幸入連宵聽,應緣飲露知。
思深秋欲近,聲靜夜相宜。
不是黃金飾,清香徒爾為。
分類:
作者簡介(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和崔黃門寓直夜聽蟬之作》張九齡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崔黃門寓直夜聽蟬之作》
朝代:唐代
作者:張九齡
詩詞的中文譯文:
蟬嘶玉樹枝,
像是傍著黃昏的和風吹。
幸運地連續數夜都能聽到,
似乎是有緣與露水共飲。
深秋的思緒即將臨近,
夜晚的寧靜與蟬鳴非常相宜。
這并不是黃金的裝飾,
它只是清香的賦予。
詩意:
這首詩寫的是唐代的張九齡和崔黃門在夜晚一起欣賞蟬鳴的情景。蟬鳴象征著盛夏,但在這首詩中,張九齡用它來表達深秋即將來臨的意味。蟬聲嘶鳴在玉樹枝上,似乎在黃昏時分隨著和風飄蕩。他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連續數夜都能夠聽到蟬鳴,仿佛是有緣分與露水一起共飲。夜晚的寧靜與蟬鳴的聲音非常相宜,而且還能引起他與深秋的思索。最后,他表達了一種清香的賦予之意,認為蟬鳴并不像黃金那樣具有輝煌的外表,但它卻有著獨特的清香。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夜晚的景象和蟬鳴的聲音,表達了深秋即將來臨的情感。作者通過與崔黃門的一起聆聽蟬鳴,感受到了蟬鳴與夜晚的寧靜相得益彰的美好。他感慨于人生的幸運與緣分,同時也勾勒出了深秋將至的景象。最后,作者用清香來形容蟬鳴,表達出對蟬鳴的贊美,同時也傳達了一種內心的寄托。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清新,通過對蟬鳴和夜晚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季節變遷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出唐代詩人細膩的感受和藝術表現力。
“清香徒爾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uī huáng mén yù zhí yè tīng chán zhī zuò
和崔黃門寓直夜聽蟬之作
chán sī yù shù zhī, xiàng xī huì fēng chuī.
蟬嘶玉樹枝,向夕惠風吹。
xìng rù lián xiāo tīng, yīng yuán yǐn lù zhī.
幸入連宵聽,應緣飲露知。
sī shēn qiū yù jìn, shēng jìng yè xiāng yí.
思深秋欲近,聲靜夜相宜。
bú shì huáng jīn shì, qīng xiāng tú ěr wèi.
不是黃金飾,清香徒爾為。
“清香徒爾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