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云林遠市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自古云林遠市朝”全詩
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
作者簡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送隱者一絕賞析
首兩句從隱者的居所和處境著筆,稱揚隱者的德行。“無媒”語出《韓詩外傳》:“士不中道相見,女無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無人為媒難以出嫁,這里指士子因無人推薦、引見而無法用于世。正因為無汲引者問津,隱者門可羅雀,屋前小路長滿了荒草,一片蕭索冷落。“草蕭蕭”暗用漢代張仲蔚事。據《高士傳》載,張仲蔚“善屬文,好詩賦,閉門養性,不治榮名”。透過蕭蕭荒草,一個安于索居的隱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這里指隱者隱之處。市朝,指交易買賣場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來,隱者樂于潔身自好,有意避開這些爭權奪利的塵囂地,“退不丘壑,進不市朝,怡然自守,榮辱不及”(《周書·薛端傳》)。清心寡欲,恬淡自適,詩人對隱者的潔行高志,流溢出欽羨、稱頌之情。
末兩句從白發落墨,生發健拔高昂的議論。“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白發與憂愁有著不解之緣。隱者“無媒”,因而懷才不遇。社會的壓抑使他產生憂愁,難以驅逐的憂愁又使他早生華發。他嘆息英雄無用武之地,痛恨扼殺人才的社會勢力,呼吁世間公道。詩人充分理解隱者的心境,他與隱者靈犀相通,命運與共,對人世、對社會有著相同的見解。他以為,世間只有白發最公道,即使是達官貴人的頭上也照長不誤,決不饒過。不受財富擺布,不向權貴拜倒,不阿諛,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這就是人間的公道。詩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發,人世間再沒有公道可言。社會不公正,在詩人筆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無情的針砭。這是理性的批判,是對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有力鞭苔。
全詩隨情感的流動、意緒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節奏和語勢:前兩句如靜靜溪流平和舒緩,后兩句如滔滔江潮激蕩噴涌。批斥的鋒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會制度,議論警動,憎愛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機趣幽默。
“自古云林遠市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ǐn zhě yī jué
送隱者一絕
wú méi jìng lù cǎo xiāo xiāo, zì gǔ yún lín yuǎn shì cháo.
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云林遠市朝。
gōng dào shì jiān wéi bái fà, guì rén tóu shàng bù céng ráo.
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
“自古云林遠市朝”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