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逢搖落思空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未逢搖落思空勞”全詩
年年盛發無人見,三十六溪春水高。
分類:
作者簡介(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千秋嶺下》趙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千秋嶺下,唐代趙嘏所作的這首詩詞,描述的是一個嶺下的景色。
中文譯文:
在千秋的山下,
有萬樹桃花在巖前盛開,
盡管它們還未經歷風雨搖落,
但已讓人思慮空勞。
這壯麗的景色每年都在綻放,
卻沒有人能夠欣賞到,
三十六溪的春水也湍急澎湃。
詩意和賞析:
《千秋嶺下》通過描繪山下的桃花,表現了自然的壯美和獨立于人類的生命力。桃花雖然尚未經歷風霜的洗禮,但它們仍然在巖前盛開,展現出生機和美麗。作者用“思慮空勞”一句表達了人們的思考和勞苦往往是虛無縹緲的,與桃花的生無可戀相比,更顯得渺小無力。每年桃花都盛開,而無人能夠欣賞到它們的美麗,這無疑是人們錯過了一場美景,也暗示了人們對自然美的忽視和疏遠。最后,作者提到了“三十六溪”的春水,形容其湍急澎湃,也繼續表現了自然界的生機和活力。
整首詩以山下的桃花為主線,通過描繪桃花的美麗和人們對其的忽視,給人以深思和反思的空間。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現了自然的力量和動態,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整體上,這首詩詞美麗而深邃,啟迪人們對自然美的重視和珍惜。
“未逢搖落思空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ān qiū lǐng xià
千秋嶺下
zhī yǒu yán qián wàn shù táo, wèi féng yáo luò sī kōng láo.
知有巖前萬樹桃,未逢搖落思空勞。
nián nián shèng fā wú rén jiàn, sān shí liù xī chūn shuǐ gāo.
年年盛發無人見,三十六溪春水高。
“未逢搖落思空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