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此日龍山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知此日龍山會”全詩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分類:
作者簡介(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重陽日寄韋舍人》趙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重陽日寄韋舍人
菊委塵已過重陽,
病身扶杖江邊行。
龍山會上誰相見,
落帽風流是何人。
中文譯文:
重陽節已過,菊花已經凋零,
身體不適扶著拐杖在江邊行走。
在龍山的聚會上,誰會相見,
那個風流帶著斗笠的人是誰。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重陽節的寄托和思考。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詩人通過描述菊花凋零和自己病體不適的情景,表達了歲月的流轉和人生的無常。他不知道在這個節日的龍山聚會上會有誰出現,但他希望能與那位熟悉的、風流的朋友相見。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重陽節的思索和對友誼的向往。詩人通過描繪自己的病態和菊花凋零的景象,展現了歲月的無情和人生的脆弱。詩中的龍山會揭示了人們在節日中團聚和相互交流的渴望,而最后兩句神秘地暗示著詩人對一個風流人物的期待和向往。整首詩既有寄托情感的深沉,又有對人生無常的感嘆,展現出唐代詩人那獨特的寫作風格。
“不知此日龍山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ng yáng rì jì wéi shè rén
重陽日寄韋舍人
jié guò chóng yáng jú wěi chén, jiāng biān bìng qǐ zhàng fú shēn.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bù zhī cǐ rì lóng shān huì, shuí shì fēng liú luò mào rén.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不知此日龍山會”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九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