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疑無得桂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望月疑無得桂緣”全詩
杏花開與槐花落,愁去愁來過幾年。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述懷》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譯文:
望著月亮,心中疑惑是否能得到桂花的邂逅,
春天又要等到秋天。
杏花開放時,槐花已經凋落,
愁苦來了,又去了,這樣的歲月已經有幾年了。
詩意:
這首詩具有一種哀怨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于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于事物變遷的感慨。詩人以望月的形式,揭示了自己對于愛情的渴望與苦惱。詩中杏花開放與槐花凋落的對比,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和事物的更替,同時也暗喻了愛情的變化和失去。愁苦的來去,更是凸顯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與無奈。
賞析:
李頻是唐代末年的詩人,他的詩作多以抒發胸懷、表達情感為主。《述懷》這首詩以望月為背景,通過對于月亮、花朵的描繪反映了詩人對于流逝時光和失去愛情的苦惱和焦慮。詩句簡短有力,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抓住了人們對于時間和愛情的共同感受。整首詩以望月疑惑與春天等到秋天,早春杏花與晚春槐花,愁去愁來過幾年等手法,把時光的流逝與愛情的變幻相結合,使詩意更為豐富。
總體來說,《述懷》是一首表達詩人對于時間流逝和愛情的憂慮的抒情詩,其中的對比和象征手法使詩意更加深刻,給人以思考和共鳴。
“望月疑無得桂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ù huái
述懷
wàng yuè yí wú de guì yuán, chūn tiān yòu dài dào qiū tiān.
望月疑無得桂緣,春天又待到秋天。
xìng huā kāi yǔ huái huā luò, chóu qù chóu lái guò jǐ nián.
杏花開與槐花落,愁去愁來過幾年。
“望月疑無得桂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