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得荊人盡縞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感得荊人盡縞裳”全詩
招屈亭邊兩重恨,遠天秋色暮蒼蒼。
分類:
作者簡介(汪遵)
(全唐詩云:一作王遵)(約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與許棠同鄉。棠在京師,偶送客至灞、浐間,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詢其因何事來京,遵答以來就貢。棠怒斥之曰:“小吏不忖,而欲與棠同研席乎”?甚侮慢之。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寄托了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
《招屈亭》汪遵 翻譯、賞析和詩意
《招屈亭》是唐代詩人汪遵的作品,描述了三閭溺處殺懷王之后,荊人都穿上了哀悼殺懷王的喪服。詩人站在招屈亭旁邊,思念懷王和他們共同的故鄉,遠望著蒼蒼的秋天。
招屈亭泛指招魂的亭子,此處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憂傷和哀思。
詩中抒發的是詩人對殺懷王的事情以及整個時代的不滿和悲痛之情。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感慨萬分。
相比于其他宮廷詩歌的華麗和婉轉,這首詩較為樸實而深刻地描繪了人與時代的悲傷,反映了唐代社會動蕩和戰亂的現實。
詩歌英文譯文如下:
Beside the mournful Zhaowu Pavilion,
Where sorrowful king was put to death,
The people of Jing are wearing black mourning clothes,
The distant sky is melancholy and desolate in the autumn.
這首詩以簡約的語言,抒發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殺害懷王的憤懣之情。詩意深沉,氣息凄涼,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時代的厭惡和思鄉的思念之情。詩詞表現出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對社會現實的痛心之感,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也會相應地感受到一種痛苦和無力的哀傷。
整首詩以簡約的語言、深沉的情感和平實的描寫展示了唐代社會的動蕩和痛苦。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內心感受,作者成功地傳達了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和對時代的不滿之情。同時,詩中的哀思和對故鄉的思念也使得讀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與作者共同體驗了那個動蕩的年代。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國家和民眾痛苦的同情,喚起了讀者對社會現實的反思和對美好時光的思念之情。
“感得荊人盡縞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o qū tíng
招屈亭
sān lǘ nì chù shā huái wáng, gǎn dé jīng rén jǐn gǎo shang.
三閭溺處殺懷王,感得荊人盡縞裳。
zhāo qū tíng biān liǎng chóng hèn, yuǎn tiān qiū sè mù cāng cāng.
招屈亭邊兩重恨,遠天秋色暮蒼蒼。
“感得荊人盡縞裳”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