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教他莽卓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敢教他莽卓聞”全詩
當時盡解稱高義,誰敢教他莽卓聞。
分類:
作者簡介(皮日休)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后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泰伯廟》皮日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泰伯廟》是唐代皮日休創作的一首詩,描寫了泰伯廟的歷史與精神內涵。
詩中描述了一個有關泰伯廟的故事。據傳,周武王時期泰伯被封為大司馬,但他卻辭讓給自己的弟弟盤庚,展現出高尚的道德品質。然而,后來的歷史中,由于一些原因,泰伯與盤庚的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廟祠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詩中的“一廟爭祠兩讓君”指的就是泰伯與盤庚的辭讓之舉,他們讓位給對方,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和仁義,使得兩個廟祠都爭相祭祀。
“幾千年后轉清芬”意指多年過去后,泰伯廟重新煥發出了清香的氣息,這是對泰伯廟的歷史價值和精神發揚的肯定。盡管在當時有人質疑泰伯的辭讓行為,但歷史的長河洗滌了故事的塵埃,使得泰伯的高尚品德得以展現。
“當時盡解稱高義,誰敢教他莽卓聞”表達了泰伯的高尚品德得到了當時人們的贊揚,沒有人敢質疑他的道德行為。
這首詩通過描寫泰伯廟的歷史和精神內涵,表達了對泰伯高尚品德的贊頌和對歷史價值的重新發現。盡管在泰伯時代有人對他的行為心存疑慮,但多年后,人們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和思考,對泰伯的辭讓之舉產生了深刻的認同。這種對高尚品德和道義的贊頌,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崇尚仁義道德的精神。
“誰敢教他莽卓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i bó miào
泰伯廟
yī miào zhēng cí liǎng ràng jūn, jǐ qiān nián hòu zhuǎn qīng fēn.
一廟爭祠兩讓君,幾千年后轉清芬。
dāng shí jǐn jiě chēng gāo yì, shuí gǎn jiào tā mǎng zhuō wén.
當時盡解稱高義,誰敢教他莽卓聞。
“誰敢教他莽卓聞”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