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要靜不得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耳邊要靜不得靜”全詩
自是宿緣應有累,可能時事更相關。
魚慚張翰辭東府,鶴怨周颙負北山。
看卻金庭芝朮老,又驅車入七人班。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寄右省王諫議》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寄給右省王諫議
詩意:
這首詩以寫信的形式向右省王諫議寄去。詩人開篇以耳邊紛擾,心緒難寧來抒發自己的感慨。他感慨自己時刻被煩憂所纏繞,內心渴望寧靜卻始終無法得到寧靜。他認為這是早年種下的因果所致,可能與當下的時事更密切相關。接下來,詩人以魚慚張翰辭東府、鶴怨周颙負北山的形象表達了對時代變遷和生活坎坷的感慨。最后,他提到自己已年老,仍不斷奔波勞碌,如車駛入七人班,形容自己辛勞的狀態。
賞析:
這首詩以一種冷峻、痛切的情懷體現了詩人的悲壯情懷。詩人通過描寫自身被紛擾所困,內心渴望寧靜的心境,表達了自己的苦悶和迷茫。他認為這種紛擾與他早年種下的因果有關,同時也與時事的動蕩變遷緊密相關。通過對張翰、周颙等歷史人物的提及,詩人揭示了個體在歷史大潮中的渺小和無奈。最后,詩人以年老而依然不得安寧的形象,表達了對命運的嘲諷與無奈。
整首詩以簡潔而深邃的語言,流露出詩人對命運與人生的思考和抱怨,凝聚了詩人對歷史和個體命運的思考,展示了生活中瑣碎和沉重的一面。
“耳邊要靜不得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yòu shěng wáng jiàn yì
寄右省王諫議
ěr biān yào jìng bù dé jìng, xīn lǐ yù xián zhōng wèi xián.
耳邊要靜不得靜,心里欲閑終未閑。
zì shì sù yuán yīng yǒu lèi,
自是宿緣應有累,
kě néng shí shì gèng xiāng guān.
可能時事更相關。
yú cán zhāng hàn cí dōng fǔ, hè yuàn zhōu yóng fù běi shān.
魚慚張翰辭東府,鶴怨周颙負北山。
kàn què jīn tíng zhī shù lǎo, yòu qū chē rù qī rén bān.
看卻金庭芝朮老,又驅車入七人班。
“耳邊要靜不得靜”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