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教吾道受棲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教吾道受棲遲”全詩
九仞蕭墻堆瓦礫,三間茅殿走狐貍。
雨淋狀似悲麟泣,露滴還同嘆鳳悲。
儻使小儒名稍立,豈教吾道受棲遲。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謁文宣王廟》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謁文宣王廟》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晚來謁見文宣王廟的情景。
譯文:
晚來乘興謁先師,
夜幕低垂人不知。
高高的圍墻堆滿了斑駁的瓦礫,
破舊的茅殿里有野狐貍穿行。
雨淋濕了廟宇,狀似麒麟在抽泣,
露水滴落,仿佛鳳凰在悲嘆。
若能使我這無名小儒稍有些名望,
又怎會讓我的道路停滯不前呢。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文宣王廟的謁見之行的心境。詩人表示自己晚來謁見,表示自己對文宣王的推崇和敬意。然而,他對廟宇的破舊和被荒廢感到失望和悲哀。他用雨淋和露水滴落來形容廟宇的凄涼和荒涼,暗示了詩人對歷史遺跡的珍視和對文化傳承的期望。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詞句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文宣王廟的狀況和情感的表達。通過對廟宇的描寫,詩人抒發了自己對歷史的珍視和對文化傳承的渴望。盡管廟宇破舊,但詩人仍然對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抱有堅定的信念。整首詩以廟宇的景象為背景,表達了對社會狀況的思考和對個人命運的思索,體現了唐代詩人對傳統文化的忠誠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這首詩語言簡練、意蘊深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豈教吾道受棲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wén xuān wáng miào
謁文宣王廟
wǎn lái chéng xìng yè xiān shī, sōng bǎi qī qī rén bù zhī.
晚來乘興謁先師,松柏凄凄人不知。
jiǔ rèn xiāo qiáng duī wǎ lì,
九仞蕭墻堆瓦礫,
sān jiān máo diàn zǒu hú lí.
三間茅殿走狐貍。
yǔ lín zhuàng shì bēi lín qì, lù dī hái tóng tàn fèng bēi.
雨淋狀似悲麟泣,露滴還同嘆鳳悲。
tǎng shǐ xiǎo rú míng shāo lì, qǐ jiào wú dào shòu qī chí.
儻使小儒名稍立,豈教吾道受棲遲。
“豈教吾道受棲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