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自此無因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九原自此無因見”全詩
勸疏杯酒知妨事,乞與書題作裹糧。
蘋鹿未能移海曲,縣花尋已落河陽。
九原自此無因見,反覆遺蹤淚萬行。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篋中得故王郎中書》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篋中得故王郎中書》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講述了作者閱讀自己以前的朋友所寫的一本書時,引發了對過去友誼和往事的思念和傷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鳳里前年別望郎,
Two years ago, I bid farewell to my friend at Fengli,
丁寧唯恐滯吳鄉。
With a heavy heart, I worried about being trapped in Wuxiang.
勸疏杯酒知妨事,
Drinking to relieve worries only brings more problems,
乞與書題作裹糧。
I ask for this book to inspire and accompany me.
蘋鹿未能移海曲,
The boat still cannot overcome the waves and reach the sea,
縣花尋已落河陽。
The county flowers, once sought-after, have withered in Heyang.
九原自此無因見,
From now on, I have no chance to see you again at Jiuyuan,
反覆遺蹤淚萬行。
Tears flow endlessly as I repeatedly miss you.
這首詩詞傳達了濃烈的離別之情和對過去友誼的思念。詩中的“鳳里”和“郎中”指的是詩人的朋友,因為某種原因而分別。詩人寫到:“鳳里前年別望郎”,表達了詩人兩年前與朋友告別的情景。朋友的名字叫“郎中”,稱為“望郎”。接下來的兩句“丁寧唯恐滯吳鄉,勸疏杯酒知妨事”,詩人渴求盡情飲酒但又擔心酒后會妨礙事情的進展,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無奈。
詩的后半部分以“乞與書題作裹糧”開篇,意思是請求朋友的書籍作為糧食一樣滋養自己的心靈,從中獲得慰藉和啟發。接著,詩人提到“蘋鹿未能移海曲,縣花尋已落河陽”,表達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遺憾。詩的最后兩句“九原自此無因見,反覆遺蹤淚萬行”暗示了詩人與朋友的友誼已經無法重逢,以及他對逝去友誼的深深思念。
整首詩詞流露出對過去友情的眷戀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內心深處對離別和現實困擾的感慨。通過對過去的描繪和對朋友的思念,表達了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和對世事變遷的感嘆。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深沉的情感,傳達出一種深切而真摯的離愁別緒,令人感嘆詩人對友情和往事的眷戀之情。
“九原自此無因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è zhōng de gù wáng láng zhōng shū
篋中得故王郎中書
fèng lǐ qián nián bié wàng láng, dīng níng wéi kǒng zhì wú xiāng.
鳳里前年別望郎,丁寧唯恐滯吳鄉。
quàn shū bēi jiǔ zhī fáng shì,
勸疏杯酒知妨事,
qǐ yǔ shū tí zuò guǒ liáng.
乞與書題作裹糧。
píng lù wèi néng yí hǎi qǔ, xiàn huā xún yǐ luò hé yáng.
蘋鹿未能移海曲,縣花尋已落河陽。
jiǔ yuán zì cǐ wú yīn jiàn, fǎn fù yí zōng lèi wàn xíng.
九原自此無因見,反覆遺蹤淚萬行。
“九原自此無因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