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死后花更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杜秋死后花更繁”全詩
柔姿曼態葬何處,天紅膩白愁荒原。
高洞紫簫吹夢想,小窗殘雨濕精魂。
綺筵金縷無消息,一陣征帆過海門。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金陵思古》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金陵思古》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詞。詩詞表達了詩人對金陵(即南京)古都的懷舊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杜秋在時花解言,
杜秋死后花更繁。
柔姿曼態葬何處,
天紅膩白愁荒原。
高洞紫簫吹夢想,
小窗殘雨濕精魂。
綺筵金縷無消息,
一陣征帆過海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金陵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金陵古都的思念之情。詩詞的第一句“杜秋在時花解言”,描繪了金陵秋天時花開艷麗的景象,表達了美好時光的存在。
然而,第二句“杜秋死后花更繁”則暗喻了杜秋之死,使得花的美麗更加旖旎。這樣的對比反襯出了時光流轉的無情,也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歲月的留戀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柔姿曼態葬何處,天紅膩白愁荒原”,以豪邁的筆調表達了詩人對逝去古都的思念之情。詩人對古都的柔美景象和繁榮盛景感到沮喪和傷感,使得整個城市變得荒蕪凋敝。
詩的后半部分,“高洞紫簫吹夢想,小窗殘雨濕精魂。綺筵金縷無消息,一陣征帆過海門。”則描寫了詩人對金陵過去繁華的追憶。高洞、小窗、綺筵等都是金陵的具體景物,它們在詩人的想象中被吹響了夢的號角,殘雨濕精魂。
最后的一句“一陣征帆過海門”,展示了來自遠方的征帆,象征著離別和旅程的繼續,暗示著詩人的離去。整首詩詞通過對金陵古都的懷念和思索,傳遞了詩人心中紛繁復雜的情感,表達了對逝去歲月的緬懷和追憶。
“杜秋死后花更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sī gǔ
金陵思古
dù qiū zài shí huā jiě yán, dù qiū sǐ hòu huā gèng fán.
杜秋在時花解言,杜秋死后花更繁。
róu zī màn tài zàng hé chǔ,
柔姿曼態葬何處,
tiān hóng nì bái chóu huāng yuán.
天紅膩白愁荒原。
gāo dòng zǐ xiāo chuī mèng xiǎng, xiǎo chuāng cán yǔ shī jīng hún.
高洞紫簫吹夢想,小窗殘雨濕精魂。
qǐ yán jīn lǚ wú xiāo xī, yī zhèn zhēng fān guò hǎi mén.
綺筵金縷無消息,一陣征帆過海門。
“杜秋死后花更繁”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