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夢里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時夢里歸”全詩
野色寒來淺,人家亂后稀。
久貧身不達,多病意長違。
還有漁舟在,時時夢里歸。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狄浦》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狄浦
晴川倚落暉,極目思依依。
野色寒來淺,人家亂后稀。
久貧身不達,多病意長違。
還有漁舟在,時時夢里歸。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羅隱所作,名為《狄浦》。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看著夕陽的晚霞倚在川上,無限思戀遠方的心情。野色漸漸變冷,人家變得稀疏,顯示出戰亂之后的景象。長期的貧困和頻繁的疾病使得作者的理想始終未能實現。然而,他仍然在夢中時刻留戀著漁船的回歸。
賞析:
這首詩用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個景色迷人卻寂寥的場景。詩人倚在晴川之上,凝望著晚霞的輝煌,留下了思念之情。他觀察到野色漸漸減少,人家變得稀疏,這暗示著戰亂導致的村莊荒涼。然而,即使在困境中,詩人依舊懷有崇高的理想,但貧困和疾病使他的意愿長期得不到實現。盡管如此,他仍然在夢中期待著漁船能夠回來,將他帶回家園的溫暖和寧靜。這首詩表達了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困境的無奈,以及在逆境中堅持夢想和希望的精神。
“時時夢里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í pǔ
狄浦
qíng chuān yǐ luò huī, jí mù sī yī yī.
晴川倚落暉,極目思依依。
yě sè hán lái qiǎn, rén jiā luàn hòu xī.
野色寒來淺,人家亂后稀。
jiǔ pín shēn bù dá, duō bìng yì zhǎng wéi.
久貧身不達,多病意長違。
hái yǒu yú zhōu zài, shí shí mèng lǐ guī.
還有漁舟在,時時夢里歸。
“時時夢里歸”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