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高何止鬼神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吟高何止鬼神驚”全詩
調和雅樂歸時正,澄濾頹波到底清。
才大始知寰宇窄,吟高何止鬼神驚。
葉公好尚渾疏闊,忽見真龍幾喪明。
分類:
作者簡介(鄭谷)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兵部盧郎中光濟借示詩集,以四韻謝之》鄭谷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兵部盧郎中光濟借示詩集,以四韻謝之》
七子風騷尋失主,
五君歌誦久無聲。
調和雅樂歸時正,
澄濾頹波到底清。
才大始知寰宇窄,
吟高何止鬼神驚。
葉公好尚渾疏闊,
忽見真龍幾喪明。
詩意和賞析: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鄭谷所作,題目是《兵部盧郎中光濟借示詩集,以四韻謝之》。詩中描繪了七位才情出眾的文人追尋失散的作品主人,以及五位君主久無聲音的情景。詩人以此引發了對文學創作和統治者失職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七位才子藉由追尋失散的作品主人來展示自己文學才華和風采。然而,五位君主的吟詠已經久無聲音,體現了統治者對文學的冷淡與漠視。
接下來的兩句“調和雅樂歸時正,澄濾頹波到底清。”表達了對文學的呼喚和期望。調和雅樂的正是對文學的贊美和呈現,而“澄濾頹波”,則意味著去除雜質和廢物,使文學回歸純粹和清晰。
接著的兩句“才大始知寰宇窄,吟高何止鬼神驚。”表達了詩人對于才華的反思。詩人認為才華的真正價值在于讓人認識到世界是有限的,追求更高境界的吟詠不僅僅是讓鬼神為之震驚。
最后兩句“葉公好尚渾疏闊,忽見真龍幾喪明。”以傳說中的葉公好龍來象征上位者對于真正才華的追求不夠敏銳。正如葉公喜歡模糊、寬泛的事物,而忽然看到真龍時才顯露出驚訝的表情。
全詩通過寫文人才情與君主久無聲音,表達了對文學創作和統治者責任的思考,同時對于文學才高者的理解與贊美。詩人試圖在清晰和渾疏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以呈現出純粹和鮮明的文學。
“吟高何止鬼神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īng bù lú láng zhōng guāng jì jiè shì shī jí, yǐ sì yùn xiè zhī
兵部盧郎中光濟借示詩集,以四韻謝之
qī zǐ fēng sāo xún shī zhǔ, wǔ jūn gē sòng jiǔ wú shēng.
七子風騷尋失主,五君歌誦久無聲。
tiáo hé yǎ yuè guī shí zhèng,
調和雅樂歸時正,
chéng lǜ tuí bō dào dǐ qīng.
澄濾頹波到底清。
cái dà shǐ zhī huán yǔ zhǎi, yín gāo hé zhǐ guǐ shén jīng.
才大始知寰宇窄,吟高何止鬼神驚。
yè gōng hào shàng hún shū kuò, hū jiàn zhēn lóng jǐ sàng míng.
葉公好尚渾疏闊,忽見真龍幾喪明。
“吟高何止鬼神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