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復垂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行行復垂淚”全詩
封疆初盡處,人使卻回時。
開口有所忌,此心無以為。
行行復垂淚,不稱是男兒。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出常山界使回有寄》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出常山界使回有寄》是唐代杜荀鶴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在邊疆任職時的心情和感受。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自小即南北,未如今日離。
封疆初盡處,人使卻回時。
開口有所忌,此心無以為。
行行復垂淚,不稱是男兒。
詩意:
從小生長在南方和北方之間,但從未像今天這樣離開過。
剛開始邊疆的事務就告一段落,而使者卻返回。
開口說話時有所顧忌,這樣的心情無法有所作為。
一路行來不禁流下眼淚,感到自己不夠像個男子漢。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表達作者在邊疆任職時的心情,展現了他對現狀的不滿和思考。詩詞以自述的方式,描述了作者從小生活在南北之間,但此次離開常山界(指邊疆)的經歷與以往不同。邊疆的事務初步處理完畢,然而使者卻被召回,這讓作者感到失望和困惑。
詩中提到開口有所忌,這可能暗示著作者在邊疆任職期間需要小心言辭,可能受到政治和權力的限制。這使得他感到束縛,無法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抱負。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在離開邊疆時的心情。行走的過程中,作者不禁流下眼淚,這暗示著他對于邊疆工作的不舍和無奈。他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夠勇敢和果斷,不符合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的標準,對自己感到不滿。
整首詩詞在簡短的文字中抒發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達了他對于邊疆工作的掙扎和痛苦。同時也反映了唐代時期邊疆官員面對政治和權力的困境,以及他們對于個人抱負和價值觀的思考。
“行行復垂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cháng shān jiè shǐ huí yǒu jì
出常山界使回有寄
zì xiǎo jí nán běi, wèi rú jīn rì lí.
自小即南北,未如今日離。
fēng jiāng chū jǐn chù, rén shǐ què huí shí.
封疆初盡處,人使卻回時。
kāi kǒu yǒu suǒ jì, cǐ xīn wú yǐ wéi.
開口有所忌,此心無以為。
xíng xíng fù chuí lèi, bù chēng shì nán ér.
行行復垂淚,不稱是男兒。
“行行復垂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