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有九華知己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猶有九華知己在”全詩
莫把一名專懊惱,放教雙眼絕冤仇。
猩袍懶著辭公宴,鶴氅閑披訪道流。
猶有九華知己在,羨君高臥早回頭。
分類: 諷刺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獻錢塘縣羅著作判官》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獻錢塘縣羅著作判官》
還鄉夫子遇賢侯,
撫字情知不自由。
莫把一名專懊惱,
放教雙眼絕冤仇。
猩袍懶著辭公宴,
鶴氅閑披訪道流。
猶有九華知己在,
羨君高臥早回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杜荀鶴寫給錢塘縣羅著作判官的獻詩。詩人借賢君之口表達了對歸鄉和回到清貞之風的渴望。
詩的第一句描述了詩人還鄉時遇到賢良的朋友。這位朋友撫摸著自己的字和情感,意識到自己無法自由地表達。這里可理解為詩人對于自己文人身份的限制,他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接著,詩人告誡這位賢良之君不要糾結于一份名望,放下一些束縛自己的眼界和短視。詩人希望他可以教育他的眼睛超越個人的冤仇,去拓寬自己的思想。
第四句描寫了這位賢人穿著紅袍懶散地離開宴會場合,披上師者的衣袍,去探詢道德和真理。這可以理解為賢人對于功名利祿的不羈,他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追求。
詩的結尾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仍在九華山的友人仍保持深厚友情的羨慕。他羨慕這位賢人高臥山上,早早回歸清雅的歸宿。
整首詩通過描寫賢良之君處理功名利祿與精神追求的對比,抒發了詩人對于歸鄉和清貞之風的向往。同時也對于朝野之中的風氣進行了反思,表達了詩人對于精神追求的推崇和追求。
“猶有九華知己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n qián táng xiàn luó zhù zuò pàn guān
獻錢塘縣羅著作判官
huán xiāng fū zǐ yù xián hóu, fǔ zì qíng zhī bù zì yóu.
還鄉夫子遇賢侯,撫字情知不自由。
mò bǎ yī míng zhuān ào nǎo,
莫把一名專懊惱,
fàng jiào shuāng yǎn jué yuān chóu.
放教雙眼絕冤仇。
xīng páo lǎn zhe cí gōng yàn, hè chǎng xián pī fǎng dào liú.
猩袍懶著辭公宴,鶴氅閑披訪道流。
yóu yǒu jiǔ huá zhī jǐ zài, xiàn jūn gāo wò zǎo huí tóu.
猶有九華知己在,羨君高臥早回頭。
“猶有九華知己在”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