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跡蹇于槐影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馬跡蹇于槐影里”全詩
馬跡蹇于槐影里,釣船拋在月明中。
帽檐曉滴淋蟬露,衫袖時飄卷雁風。
子細尋思底模樣,騰騰又過玉關東。
分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長安道中有作》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長安道中有作
回頭不忍看羸僮,
一路行人我最窮。
馬跡蹇于槐影里,
釣船拋在月明中。
帽檐曉滴淋蟬露,
衫袖時飄卷雁風。
子細尋思底模樣,
騰騰又過玉關東。
譯文:
在長安的道路上
回頭不忍看那瘦弱的孩子,
一路上的行人中我最貧窮。
馬蹄印跌跌撞撞的在槐樹的影子下,
釣船拋在月光下。
帽檐上的露珠在黎明時分滴落,
衣袖時而飄揚,像是卷起的雁風。
仔細回想起他們的面貌,
遠遠地又過了玉關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構思精巧,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了長安道中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的心情和生活狀態。詩人回頭不忍看那些瘦弱的孩子,暗指他自己也貧困潦倒。詩中的馬蹄印和釣船投影,有著寫實與意象的結合,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感。詩人用細膩的描寫表達了對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向往,激蕩起人們的情感和思緒。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精準的意象,展現出一幅幅細膩的畫面,融合了現實和想象,給人以深深的感觸。
“馬跡蹇于槐影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g ān dào zhōng yǒu zuò
長安道中有作
huí tóu bù rěn kàn léi tóng, yí lù xíng rén wǒ zuì qióng.
回頭不忍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窮。
mǎ jī jiǎn yú huái yǐng lǐ,
馬跡蹇于槐影里,
diào chuán pāo zài yuè míng zhōng.
釣船拋在月明中。
mào yán xiǎo dī lín chán lù, shān xiù shí piāo juǎn yàn fēng.
帽檐曉滴淋蟬露,衫袖時飄卷雁風。
zǐ xì xún sī dǐ mú yàng, téng téng yòu guò yù guān dōng.
子細尋思底模樣,騰騰又過玉關東。
“馬跡蹇于槐影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