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猶卷怯春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芳心猶卷怯春寒”全詩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未展芭蕉翻譯及注釋
翻譯
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澤光潤,仿佛翠脂凝成的蠟燭一般,卻沒有蠟燭的煙塵,超凡脫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時候,芭蕉還未開放。
芳心猶卷的芭蕉有如一卷書札,真不知她內心蘊藏了多少心事。風兒會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滿腹的心思。
注釋
⑴冷燭無煙綠蠟干:綠蠟形容芭蕉的心,葉子卷卷的未曾展開,像綠色的蠟燭一樣,但是不能點,不生煙。
⑵緘(jiān):量詞。用于信件等裝封套之物。書札:即書信。
未展芭蕉賞析
豐富而優美的聯想,往往是詩歌創作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詠物詩,詩意的聯想更顯得重要。錢珝這首《未展芭蕉》就是運用聯想的杰作。
首句從未展芭蕉的形狀、色澤設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狀聯想到蠟燭,這并不新穎;“無煙”與“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燭”、“綠蠟”之喻。蠟燭通常是紅亮、溫暖的形象,這里卻說“綠”、“冷”,不僅造語新穎,而且表達出詩人的獨特感受。“綠蠟”給人以翠脂凝綠的美麗聯想;“冷燭”一語,則顯示出那緊緊卷縮的蕉燭上面似乎籠罩著一層早春的寒意。
“芳心猶卷怯春寒”。卷成燭狀的芭蕉,最里一層俗稱蕉心。詩人別開生面,賦予它一個美好的名稱──芳心。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從表面看,和首句“冷燭”、“綠蠟”之喻似乎脫榫,其實,無論從 形象上、意念上,兩句都是一脈相通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有心惜別”的蠟燭本來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燭心──芳心的聯想原很自然。“綠蠟”一語所顯示的翠脂凝綠、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常象征著美麗的女性。在詩人想象中,這在料峭春寒中卷縮著“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脈脈的少女,由于寒意襲人的環境的束縛,只能暫時把自己的情懷隱藏在心底。如果說,上一句還只是以物喻物,從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狀、色澤上進行描摹刻畫,求其形似;那么這一句則通過詩意的想象與聯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達到了人、物渾然一體的神似境界。句中的“猶”字、“怯”字,都極見用意。“猶”字不只明寫當時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將來的充分舒展,與末句的“會被東風暗拆”遙相呼應。“怯”字不僅生動地描繪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圍中卷縮不舒的形狀和柔弱輕盈的身姿,而且寫出了它的感覺與感情,而詩人的細意體貼、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筆端。
三、四兩句卻又另外設喻。古代的書札卷成圓筒形,與未展芭蕉相似,所以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書札。從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設喻過渡到這一句以緘封的書札設喻,似乎不相連屬,但又渾然一片。這奧妙就在“藏”字上。書札緊緊封緘著,它的內容──寫信者的想法就深藏在里面,好像不愿意讓人知道。這和上句的“芳心猶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過上句側重于表現客觀環境的束縛,這一句則側重于表現主觀上的隱藏不露。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懷和包蘊著深情的少女書札,本來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聯想。但三、四兩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簡單地重復第二句的內容,而是通過“藏何事”的設問和“會被東風暗拆看”的遙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發了更美好的情思。在詩人想象中,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著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書札,嚴守著內心的秘密。然而,隨著寒氣的消逝,芳春的到來,和煦的東風總會暗暗拆開“書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無邊的春色之中。既然如此,就不必深藏內心的奧秘,應主動地坦露情懷,迎接東風,歡呼春天的到來。這后一層意思,詩人并沒有點明,但不難推想領會。句中的“會”字,下得毫不著力,卻寫出了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東風吹開,是順乎自然規律的;而“暗”字則極精細地顯示出這一變化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這兩個詞語,對深化詩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詩意的想象與聯想,歸根結蒂還是來源于對生活的細心體察和深切體驗。如果錢珝對生活中受到環境束縛、心靈上受到禁錮的少女缺乏了解與同情,那么他是無論如何不會產生上面那一系列詩意的聯想的,也絕不會從單調的未展芭蕉身上發現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與氣質的。
“芳心猶卷怯春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èi zhǎn bā jiāo
未展芭蕉
lěng zhú wú yān lǜ là gàn, fāng xīn yóu juǎn qiè chūn hán.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yī jiān shū zhá cáng hé shì, huì bèi dōng fēng àn chāi kàn.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芳心猶卷怯春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