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壓大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小山壓大山”全詩
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分類:
作者簡介(李贊華)

李贊華一般指耶律倍。耶律倍(899年―936年),小字圖欲,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自幼聰穎好學,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926年,封為東丹國王、稱“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繼位為帝。天顯三年(928年)東丹國南遷,升東平為南京。同時耶律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視。930年耶律倍棄國投奔后唐。936年后唐發生政變,耶律倍遇害,葬顯陵。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長子耶律阮最終奪回了皇位,追謚耶律倍為讓國皇帝。
《立木海上刻詩》李贊華 翻譯、賞析和詩意
立木海上刻詩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
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中文譯文:
立在海上的木頭上刻的詩
小山壓在大山上,大山完全無力。
害羞地見到故鄉的人,從此投奔外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贊華所作,通過簡潔敘述表達了一個人遠離故鄉的心情和選擇。
首兩句“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用比喻的手法,將個體的力量與整體的力量進行對比。小山壓在大山之上,大山卻無力抗衡,暗指個人面對整體的力量時的無力感。這里,“小山”可以指代個體、個人,而“大山”則可指代社會、環境,無力的大山體現了個體在社會中的微弱。
接下來的兩句“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表達了詩人在面對故鄉人時的羞愧和逃離的決心。當詩人回到故鄉看到熟悉的人時,他的內心充滿了羞愧和尷尬,于是決定離開故土,投奔外國。
整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精煉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在面臨逆境和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選擇離開故鄉、遠離熟悉的環境的決心和心情。詩中抒發了詩人對于逃離故土的復雜情感,既有羞愧和無奈,也有對未知世界的向往與希望。
這首詩情感真摯,表達了一個人在面臨困境時的選擇和無力感,并在離鄉之際抒發對未知前途的期許。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和隱喻的手法,詩人傳達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給人以啟示和共鳴。
“小山壓大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ì mù hǎi shàng kè shī
立木海上刻詩
xiǎo shān yā dà shān, dà shān quán wú lì.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
xiū jiàn gù xiāng rén, cóng cǐ tóu wài guó.
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小山壓大山”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