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中峰葛洪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月在中峰葛洪井”全詩
西僧示我高隱心,月在中峰葛洪井。
分類:
作者簡介(陳陶)

陳陶(約公元812—約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一云鄱陽,一云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學長安,善天文歷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后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宿天竺寺》陳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天竺寺》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陳陶。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天竺寺一宿的情景。
詩中開篇即表達了作者在天竺寺的靈境之美,意味著這個地方給他帶來了超然的感受。接著,詩中描述了一種冷靜的場景:五粒松香的香氣縈繞在冰冷的地面上。這種冷和靜的感覺暗示著詩人此刻的心情。
接下來,一位西方僧人展示給作者一種高尚和隱逸的心靈,這可能帶給詩人一種心靈的啟迪和冥想。詩中還提到了中峰和葛洪井,這些景點給詩人帶來了關于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整首詩以溫婉而靜謐的語調,表達了作者在天竺寺的夜晚所感受到的寧靜和啟迪。它描繪了作者對于自然景色和佛教文化的贊美,表達了對隱逸生活和修行的向往。通過對于外在的描寫和內心的感受交織,詩人將讀者帶入一個寂靜而超脫的境界。
“月在中峰葛洪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tiān zhú sì
宿天竺寺
yī xiāo hé qī cǐ líng jìng, wǔ lì sōng xiāng jīn dì lěng.
一宵何期此靈境,五粒松香金地冷。
xī sēng shì wǒ gāo yǐn xīn, yuè zài zhōng fēng gě hóng jǐng.
西僧示我高隱心,月在中峰葛洪井。
“月在中峰葛洪井”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