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殼學得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殼殼學得律”全詩
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帆入汀煙健,經吟戍月清。
到鄉同學輩,應到贛江迎。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送僧歸南康》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僧歸南康》
殼殼學得律,還鄉見苦情。
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帆入汀煙健,經吟戍月清。
到鄉同學輩,應到贛江迎。
譯文:
殼殼學會了詩詞的格律,回到家鄉看到了艱辛的情況。
遠遠地思念著家鄉的芳草蔥蘢,但卻不能踏上歸鄉的旅途。
揚帆駛入汀煙之中,經歷戍月的清寂。
到達家鄉,和同學們一起歡迎,應該是在贛江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送僧歸南康為主題,但實際上反映了詩人貫休內心的情感和對家鄉的思念。詩人用簡潔的語言,通過對遠離家鄉的僧人的送別,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的第一句“殼殼學得律,還鄉見苦情”,表明了詩人學識淵博,懂得詩詞的規律,但回到家鄉時卻感受到了一種苦澀的情緒。這句中的“殼殼”二字用來形容僧人的名字,也可以理解為僧人內心的苦澀。
接著,詩人用“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的形象描述了他對家鄉美好景色的思念之情。家鄉的芳草盛開,形成了美麗的景色,但是詩人卻不能親自走進楚山,也就是不能回到家鄉。
“帆入汀煙健,經吟戍月清”,寫詩人乘船回鄉的情景,其中的“戍月”形容了夜晚的清冷。這句也有一種頗為孤寂的感覺,暗示了詩人心中的寂寞和無奈。
最后兩句“到鄉同學輩,應到贛江迎”,表達了詩人與家鄉同學的團聚之情,以及贛江作為家鄉的特征之一。整首詩寄托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渴望回歸的心情,表達了作者身處異鄉的孤寂之情。
“殼殼學得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ēng guī nán kāng
送僧歸南康
ké ké xué dé lǜ, huán xiāng jiàn kǔ qíng.
殼殼學得律,還鄉見苦情。
yuǎn sī fāng cǎo shèng, bù rù chǔ shān xíng.
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fān rù tīng yān jiàn, jīng yín shù yuè qīng.
帆入汀煙健,經吟戍月清。
dào xiāng tóng xué bèi, yīng dào gàn jiāng yíng.
到鄉同學輩,應到贛江迎。
“殼殼學得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