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衲帶苔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禪衲帶苔痕”全詩
今古管不得,是非爭肯論。
虎須懸瀑滴,禪衲帶苔痕。
常恨龍鐘也,無因接話言。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寄中條道者》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中條道者》是唐代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寫了作者在柏梯杉影里,寫給遠方的中條道者的一封寄語。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文的中文譯文:
柏梯杉影里,
頭發已經白了,像山上的藥材。
現在和過去的人都無法管束,
是非之辯誰愿意參與呢?
瀑布上懸掛著虎須,
禪宗僧袍上留著苔痕。
我經常懊惱龍鐘的靜寂,
可惜無緣與你言語交流。
詩意和賞析:
《寄中條道者》以自然景色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疑慮和無奈。詩中的柏梯杉影是指茂密的松樹林,形容環境幽靜,與作者內心的孤寂相呼應。頭白的藥山孫則既指作者自己年老,又暗喻當時紛繁復雜的世事,以及人們對于道德和真理之爭的背離。
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于現實世界的疑慮和失望。他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人們都無法解決和管理這種錯綜復雜的現實問題,因為人們對是非的爭論常常陷入意見不合的狀態。作者用“是非爭肯論”的句子表達出對于現實世界的厭煩和無奈。
詩中還以自然景觀和禪宗元素來烘托詩意。瀑布上懸掛的虎須,禪宗僧袍上留下的苔痕,都是對于自然和禪宗的隱喻。虎須的形象象征著世事的喧囂和浮躁,禪衲上的苔痕則暗示了作者尋求心靈安寧的愿望。
最后兩句則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世界的無奈與懊惱。龍鐘是指僧人擊打的鐘,傳達教誨的信息,作者以此比喻對于道理和真理的渴望。然而,作者覺得自己無法找到與人交流的機會,也無法因此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慮。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禪宗元素為背景,通過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反思,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世界的疑慮和無奈。詩詞以簡練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給人一種寂靜與哀愁的感覺。
“禪衲帶苔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zhōng tiáo dào zhě
寄中條道者
bǎi tī shān yǐng lǐ, tóu bái yào shān sūn.
柏梯杉影里,頭白藥山孫。
jīn gǔ guǎn bù dé, shì fēi zhēng kěn lùn.
今古管不得,是非爭肯論。
hǔ xū xuán bào dī, chán nà dài tái hén.
虎須懸瀑滴,禪衲帶苔痕。
cháng hèn lóng zhōng yě, wú yīn jiē huà yán.
常恨龍鐘也,無因接話言。
“禪衲帶苔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