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嘆寄阿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遺嘆寄阿衡”全詩
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
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分類:
作者簡介(陳子昂)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陳子昂 翻譯、賞析和詩意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樂生》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王道已淪喪,戰國之時為爭權奪勢而無人顧念百姓的疾苦。
樂生深感恩德,因為他帶領義軍保護齊城,并且誠實信義。
然而,英勇的圖謀最終夭折,只剩下對時局的嘆惋,寄托給了阿衡的詩篇。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王道式微、戰亂紛起的時局的思考和擔憂。詩中以樂生為代表,揭示了作者對忠誠正直之士的稱贊和敬意。然而,英勇的奮斗最終結果令人唏噓,表達了作者對社會風云變幻的失望和遺憾。
賞析:
此詩通過樂生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忠誠正義的人物的贊頌和思考。樂生是為了保護城市而與貪婪的兵者斗爭的義士,他的行為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百姓的安寧。然而,最終他的抱負未能實現,他的形象在英勇奮斗的過程中夭折了。這反映了當時亂世的現實,表達了作者對戰亂中人們命運的憂慮。
整首詩的氛圍凄涼,揭示了當時亂世時局的無奈和作者內心的震撼。詩中的阿衡,據說是傳說中的李靖之女,象征著智慧和睿智。通過將遺憾和嘆惋寄托給阿衡,詩人表達了對時局亂象的無奈,寄希望于智者能夠扶持王道,使社會重新回歸和平與權利公正。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具有時代背景和社會議題,以鮮明的形象和感人的描寫展現了亂世的不幸和對正直之士的贊美。詩人通過深入思考和對當時時局的觀察,表達了對和平與美好社會的向往和哀嘆,同時也提醒人們應當珍視正義和信義的價值。
“遺嘆寄阿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qiū lǎn gǔ zèng lú jū shì cáng yòng qī shǒu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wáng dào yǐ lún mèi, zhàn guó jìng tān bīng.
王道已淪昧,戰國競貪兵。
lè shēng hé gǎn jī, zhàng yì xià qí chéng.
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
xióng tú jìng zhōng yāo, yí tàn jì ā héng.
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遺嘆寄阿衡”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