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則剎那成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悟則剎那成佛”全詩
本源自性佛齊修。
迷悟豈拘先后。
悟則剎那成佛,迷則萬劫淪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滅盡恒沙罪垢。
分類: 西江月
作者簡介(張伯端)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西江月(十二首)》張伯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江月(十二首)》是宋代張伯端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妄想不須強滅,
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齊修,
迷悟豈拘先后。
悟則剎那成佛,
迷則萬劫淪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滅盡恒沙罪垢。
詩意:
這首詩詞主要探討了迷悟和修行的主題,表達了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修行的向往。詩中提到妄想不需要強行消除,真實的本質又為何必要追求。作者認為本源的佛性和個人修行是相互呼應的,無需拘泥于先后次序。悟道可以在一瞬間實現成佛,而迷失則會沉淪萬劫。如果能夠通過一念契合真實的修行,就能消除無盡的罪垢。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作者通過對妄想與真實本源、迷悟與修行的對比,寄托了對人生意義和修行境界的思索。詩中提到的成佛和淪流是佛教中的概念,表達了對追求解脫和超越世俗的向往。詩詞旨在告誡人們要悟道修行,以擺脫罪垢的束縛。
整首詩詞以對偶的結構呈現,通過反復對比的手法強調了迷與悟、妄想與真實的對立。作者借助佛教的思想,表達了人生的矛盾和追求解脫的渴望。這首詩詞雖然短小精煉,但蘊含了深邃的哲理和禪意,值得細細品味和思考。
“悟則剎那成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jiāng yuè shí èr shǒu
西江月(十二首)
wàng xiǎng bù xū qiáng miè, zhēn rú hé bì xī qiú.
妄想不須強滅,真如何必希求。
běn yuán zì xìng fú qí xiū.
本源自性佛齊修。
mí wù qǐ jū xiān hòu.
迷悟豈拘先后。
wù zé chà nà chéng fó, mí zé wàn jié lún liú.
悟則剎那成佛,迷則萬劫淪流。
ruò néng yī niàn qì zhēn xiū.
若能一念契真修。
miè jǐn héng shā zuì gòu.
滅盡恒沙罪垢。
“悟則剎那成佛”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五物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