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則彌陀出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了則彌陀出世”全詩
色空明暗本來齊。
真妄體分兩種。
悟則便名靜土,更無天竺曹溪。
誰言極樂在天西。
了則彌陀出世。
分類: 西江月
作者簡介(張伯端)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西江月(六)》張伯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江月(六)》是宋代張伯端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探討了色相與空性的關系,表達了禪宗思想中的覺悟和解脫。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對鏡不須強滅,
In front of the mirror, there is no need to forcefully eliminate (desires).
假名權立菩提。
Through the use of conventional names, the Bodhi (awakening) is attained.
色空明暗本來齊。
Color and emptiness are inherently equal, whether bright or dark.
真妄體分兩種。
The true and the false are distinguished as two types.
悟則便名靜土,
Upon realization, it is then called the land of tranquility.
更無天竺曹溪。
Beyond even the heavenly realms, such as Tianzhu and Caodi.
誰言極樂在天西。
Who says that ultimate bliss lies in the Western Pure Land?
了則彌陀出世。
Upon enlightenment, Amitabha Buddha manifests in the world.
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如下:
《西江月(六)》這首詩詞主要以佛教禪宗的思想為基礎,探討了色相與空性的關系,以及覺悟和解脫的主題。詩詞開頭寫到面對鏡子時,沒有必要強行消除欲望,暗示了禪宗思想中不對外在世界產生執著的態度。接著,詩詞表達了通過使用世俗的名稱(假名),可以達到菩提(覺悟)。這里的“名”指的是相對的現象世界,而“菩提”則代表了解脫和覺悟的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詩“色空明暗本來齊,真妄體分兩種”表達了色相與空性本質上是相等的,無論是明亮還是黑暗。同時,詩中也提到了真和妄的區別,暗示了相對現象和真實本性之間的對立。
詩的后半部分,“悟則便名靜土,更無天竺曹溪”表達了通過覺悟,人們可以進入“靜土”,即內心的寧靜和解脫之境。這里提到了“天竺”和“曹溪”,分別代表佛教的兩個重要地區,但詩中表達出超越這些地方的境界。
最后兩句詩“誰言極樂在天西,了則彌陀出世”暗示了佛教信徒常常尋求的西方極樂世界,并表達了通過覺悟和解脫,彌陀佛會顯現在世間的觀念。
總的來說,《西江月(六)》這首詩詞以禪宗思想為主題,通過探討色相與空性、真與妄的關系,表達了禪宗追求覺悟和解脫的理念,并點出了超越世俗和地域的境界。
“了則彌陀出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jiāng yuè liù
西江月(六)
duì jìng bù xū qiáng miè, jiǎ míng quán lì pú tí.
對鏡不須強滅,假名權立菩提。
sè kōng míng àn běn lái qí.
色空明暗本來齊。
zhēn wàng tǐ fēn liǎng zhǒng.
真妄體分兩種。
wù zé biàn míng jìng tǔ, gèng wú tiān zhú cáo xī.
悟則便名靜土,更無天竺曹溪。
shuí yán jí lè zài tiān xī.
誰言極樂在天西。
le zé mí tuó chū shì.
了則彌陀出世。
“了則彌陀出世”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