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忘情性任天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境忘情性任天真”全詩
恰如仰箭射浮云。
墜落只緣力盡。
爭似無為實相,還須返樸歸淳。
境忘情性任天真。
以證無生法忍。
作者簡介(張伯端)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西江月(八)》張伯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江月(八)》是宋代詩人張伯端的作品。這首詩詞探討了修行、果報以及返璞歸真的主題。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住想修行布施,
果報不離天人。
恰如仰箭射浮云,
墜落只緣力盡。
爭似無為實相,
還須返樸歸淳。
境忘情性任天真,
以證無生法忍。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修行和善行的重要性以及因果關系。詩人比喻修行和布施的力量,就像向上射擊的箭矢一樣,能夠穿透虛幻的云彩。然而,當力量耗盡時,箭矢會墜落。詩人認為,修行和善行的真諦在于無為而實際存在,我們需要回歸本真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我們忘卻了外界的境界,情感和本性可以自由地展現,從而證悟到無生法忍的真理。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詩人通過比喻的手法,將修行和果報與向上射擊的箭矢和浮云相聯系。箭矢射中了浮云,象征了修行和善行的果報不離天人,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系。然而,詩人提醒人們,雖然修行和善行有力量,但它們的本質是無為而實相的。只有回歸本真的狀態,忘卻外界的境界和束縛,我們才能達到真正的境忘情性任天真的境界,從而證悟到無生法忍的境界。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表達了修行和回歸本真的哲理。它提醒人們修行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果報,更是為了達到內心的平靜和真實。這首詩詞通過對修行和善行的思考,引導人們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善良。
“境忘情性任天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jiāng yuè bā
西江月(八)
zhù xiǎng xiū xíng bù shī, guǒ bào bù lí tiān rén.
住想修行布施,果報不離天人。
qià rú yǎng jiàn shè fú yún.
恰如仰箭射浮云。
zhuì luò zhī yuán lì jìn.
墜落只緣力盡。
zhēng shì wú wéi shí xiàng, hái xū fǎn pǔ guī chún.
爭似無為實相,還須返樸歸淳。
jìng wàng qíng xìng rèn tiān zhēn.
境忘情性任天真。
yǐ zhèng wú shēng fǎ rěn.
以證無生法忍。
“境忘情性任天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