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悟須憑言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未悟須憑言說”全詩
渡河筏子上天梯。
到彼悉皆遺棄。
未悟須憑言說,悟來言說皆非。
雖然四句屬無為。
此等何須脫離。
作者簡介(張伯端)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西江月(九)》張伯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江月(九)》是宋代詩人張伯端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魚兔如果回到我的手中,
自然會忘記捕魚的竹蓑和兔子的腳套。
渡過河流,筏子升上天梯。
到了那邊,所有的東西都被拋棄。
未曾覺悟,必須依靠言語來說明;
覺悟之后,言語都不足以表達。
雖然這四句都屬于無為之境,
為什么還要脫離這種境地呢?
詩意:
這首詩詞以寫景抒懷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境遇和言語表達的思考。詩中的魚兔象征著世俗的物質追求和功利之心。詩人認為,如果這些功利之心能夠回歸自己的掌控,就能夠摒棄對這些功利的念想,從而忘卻捕魚的竹蓑和兔子的腳套。渡河和登上天梯則象征著超越塵世的境界。但是當詩人到達那邊時,發現那里的一切都已被遺棄,這使他感到困惑和迷茫。詩人認為,他追求的境界需要通過言語來表達,但言語卻無法完全表達他的領悟和體驗。最后,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為什么要脫離這種無為之境,暗示了他對于超越塵世的境界是否真的有意義的思考。
賞析:
《西江月(九)》以簡潔而深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和境界的思考。通過魚兔的象征和渡河的意象,詩人寄托了對功利之心的反思和對超越塵世的追求。詩中的覺悟和言語的不足也凸顯了詩人對于心靈體驗和語言表達之間的矛盾與困惑。整首詩以問句作為結尾,給讀者留下了一個開放的問題,引發思考。這種思辨性的表達方式使得這首詩詞有著較高的藝術性和哲理性,值得細細品味。
“未悟須憑言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jiāng yuè jiǔ
西江月(九)
yú tù ruò hái rù shǒu, zì rán wàng què quán tí.
魚兔若還入手,自然忘卻筌蹄。
dù hé fá zǐ shàng tiān tī.
渡河筏子上天梯。
dào bǐ xī jiē yí qì.
到彼悉皆遺棄。
wèi wù xū píng yán shuō, wù lái yán shuō jiē fēi.
未悟須憑言說,悟來言說皆非。
suī rán sì jù shǔ wú wéi.
雖然四句屬無為。
cǐ děng hé xū tuō lí.
此等何須脫離。
“未悟須憑言說”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