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橋千載猶橫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長橋千載猶橫跨”全詩
真游洞穴滄波下。
臨風慨想斬蛟靈。
長橋千載猶橫跨。
解佩投簪,求田問舍。
黃雞白酒漁樵社。
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
作者簡介(賀鑄)
陽羨歌·山秀芙蓉翻譯及注釋
翻譯
山青芙蓉美,水明儼如畫,仙游巖洞水波間。臨風慨嘆遙想,周處當年斬蛟靈,長橋千載尤橫跨。
解綬帶投冠簪,歸隱躬耕田間,黃雞白酒漁樵社。陳登不復少壯豪,耳邊再無功名噪。
注釋
①陽羨:今江蘇宜興,因境內有陽羨山而得名。詞牌即是《踏莎行》曲調。
②山秀芙蓉:形容陽羨山巒如花。李白《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詩:“秀出九芙蓉。”
③溪明罨(yǎn)畫:常州宜興有罨畫溪,溪水明凈。罨畫:雜色彩畫。
④真游:猶仙游。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修行于此。
⑤斬蛟靈:西晉陽羨人周處,年少時十分勇敢,曾于長橋下揮劍斬蛟,為鄉里除害,傳為佳話。
⑥長橋:《太平寰宇記》“常州宜興”條:長橋在縣城前,“晉周處少時斬長橋下食人蛟,即此處也。”
⑦解組投簪(zān):解去綬帶,投棄冠簪,指去官為民。
⑧元龍:是三國名士陳登的字。據《三國志·陳登傳》所載,他當漢末天下大亂之時,憂國忘家,為天下所重。他曾對來拜訪他的許汜求田問舍、言無可采的行為表示鄙棄,會面之時,“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許汜)臥下床”,這件事得到了劉備的激賞。
陽羨歌·山秀芙蓉鑒賞
賀鑄是詞壇上一位怪杰,其生活際遇,其藝術風格,其內心世界都是復雜而多彩的。他有許多詞都是寫騷情艷思的,但這首《陽羨歌》卻透露著隱逸之情,充滿了沉郁悲憤之氣。
宜興,古稱陽羨。賀鑄晚年寓居蘇州,杭州,常州一帶,常常往來于宜興等地,此篇想是晚年的作品。
上片寫景為主,開首兩句寫山川秀麗。據地方志所載,陽羨境內有芙蓉山,罨畫溪。罨畫,原指彩畫,以此名溪,想是此處風景美麗如畫。這里不言“芙蓉山高,罨畫溪明,”而顛倒為“山秀芙蓉,溪明罨畫。”這就使得“芙蓉”、“罨畫”均一語雙關。它們既是地名,又是形容詞修飾語,寫山川如芙蓉如彩畫般的美麗可人。“真游”一句寫溶洞之美。“真游洞”即仙游洞之意;真,即仙。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修行于此。洞中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美麗非凡。面對青山,碧水,滄波……,于是有感而發,轉而寫人。“臨風”二句用周處之典。周處,陽羨人,少孤,橫行鄉里,鄉人把他和南山虎、長橋蛟合稱三害。有人勸周處殺虎斬蛟,實際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種。周處上山殺虎,入水斬蛟,回來后知道原來鄉人憎惡自己,于是翻然改過。后來在文學作品中常以斬蛟比喻勇敢行為。唐劉禹錫《壯士行》詩有句云:“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賀鑄“臨風”二句既有對周處的贊美,又有自己功業未就的感慨。“慨想”二字傳導出的感情是復雜的。
下片抒懷與“慨想”暗脈相通。組,印綬,即絲織的帶子,古代用來佩印。“解組”,即辭去官職。“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也比喻棄官。“解組”三句是說自己辭官歸隱,終日與漁人樵夫為伍,黃雞白酒,作個買田置屋的田舍翁。結處以陳登自比。據《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記載,東漢人,陳登,字元龍。許汜見陳登,陳登自己睡大床,而讓許汜睡下床。后劉備與許汜論天下英雄時,許汜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責難許汜沒有濟世憂民之心,只知求田問舍,為個人打算。并且說,要是我的話,我要自己睡到百尺樓上,讓你許汜睡在地上。此處賀鑄借陳登說自己已不再有年青時憂國憂民、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耳邊也不再有功名利祿之語。這結句實則是反語,是壯志難酬的激憤之語。
這首詞雖有山明水秀,雖有求田問舍,骨子里仍是沉郁一格。
陽羨歌·山秀芙蓉創作背景
關于該詞的作者,通常認為是賀鑄 ,但也有觀點認為是蘇軾。《荊溪外記》就說此詞是蘇軾作,并從內容推測可能于元豐八年(1085)至常州后作。
一般認為,這首詞很可能是賀鑄初到宜興時所作。賀鑄五十八歲致仕客居蘇州之后,經常來往于常州、宜興一帶。宜興古稱陽羨,所以賀鑄改《踏莎行》為《陽羨歌》,作詞抒發他致仕后落寞失志的情懷。
陽羨歌·山秀芙蓉鑒賞二
賀鑄是詞壇上一位怪杰,其生活際遇,其藝術風格,其內心世界都是復雜而多彩的。他有許多詞都是寫騷情艷思的,但這首《陽羨歌》卻透露著隱逸之情,充滿了沉郁悲憤之氣。上片鋪敘宜興境內山水勝跡,下片反用三國陳登古典,貌似達觀,內含悲憤,詞意推進一層,又不蹈襲前人陳跡。
上片寫景為主,詞人先以從容整煉的四字對句鋪寫陽羨山水的秀麗。據地志所載,陽羨境內有芙蓉山、罨畫溪。顧名思義,應是因山如芙蓉,溪似彩畫而得名。詞人在這里把本為“芙蓉山秀,罨畫溪明”的句式改成“山秀芙蓉,溪明罨畫”,除了平仄的原因之外,其用意當然不僅指一山一水,而是著意突出陽羨境內千巖竟秀、萬壑爭流之美境,給人以江山如畫、美不勝收的感覺。
第三句寫陽羨之溶洞。“真游”之真,即仙。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駐跡修行于此,故以“真游”目之。洞內石鐘乳凝結,或垂或矗,洞穴嵌空邃深,曲折通幽,據說可以“步步勢穿江底去”(方干《游張公洞寄陶校書》)。詞人在“洞穴”之后綴以“滄波下”三字,寫出了天工造化之奇,蘊味無窮。
四、五兩句入人事。詞人漫步在長橋之上,思接千載,不禁臨風喟嘆:當年斬蛟處的長橋,經歷了近千年的鳳風雨雨,如今依然橫跨在河上;而轟轟烈烈、名震一時的英雄豪杰卻如明日黃花,杳無蹤跡,這不得不使“鐵面剛棱古俠儔”(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賀鑄》)的詞人頓生物是人非之感。“慨想”二句,雖有對周處的傾心贊譽,然而更多的卻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無限感慨。這兩句,既是對上片的總結,也為下片詞人的抒懷埋下了伏線。
詞的上片,首寫美景,次言奇洞,終結以韻事,處處扣緊題目中的“陽羨”,可以說已經寫得題無剩義。
過片抒懷。詞人在上片歌詠陽羨溪山絕勝,夙稱清美之后,承“慨想”之暗轉,直接抒發他此時此地的心聲。詞人徽宗大觀三年(1109)曾寫《鑄年五十八因病廢得旨休致一絕寄呈姑蘇毗陵諸友》一詩,其中有“求田問舍向吳津,欲著衰殘老病身”的句子。這里,詞人描述了掛冠歸隱后那種黃雞白酒、漁樵溪山、“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優游生活。應該說,這樣的生活是與詞人的夙志格格不入的。他年輕時曾有著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而四十年的從宦,卻使他一步步認清了污濁、冷酷的政治現實。所以在這首詞的最后,詞人反用古典,寫出了“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清凈功名話”這貌似達觀而實則悲憤的句子。詞人在這里以陳元龍自比,卻說“非復少時豪”,不但不反對別人的“求田問舍”,自己也“求田問舍”起來了,則不過是說反話。他慨嘆自己再也沒有少年時“剛腸憤激際,赤手縛豺虎”(《慶湖遺老詩集·留別龜山白禪老》)的豪氣,再也不愿聽到“金印錦衣耀閭里”(《詩集·子規行》)的功名話頭。
這首詞雖有山明水秀,雖有求田問舍,骨子里仍是沉郁一格,并顯得有些許消極和妥協的意味。其實,作者當時正處在徽宗一朝,“鼠目獐頭登要地,雞鳴狗盜策奇功”(《詩集拾遺·題任氏傳德集》),是整個北宋政治最黑暗、最腐敗的時期。詞人此時的退隱,是痛感以自己短促的人生無法和強大的社會對抗而作出的違心的決定。正如古人所云:“非伏其身而勿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這首詞在用典上很有自己的特點,嚴有翼《藝苑雌黃》謂:“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用其事者……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詞人在篇末反用古典,除了具備上述的優點外,更重要的是又多了一層轉折。顯示了自己經歷了一個從“少時豪”到今天求“耳根清凈”的痛苦變化,英雄末路,沉郁悲憤,能給人以更深的感受。
另外,從內容上來說。這首詞已經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藩籬,而把本來應在詩中表現的內容寫進了詞里。這說明詞人對于東坡在詞壇的革新是傾心擁護的,他力排眾議,步武東坡,擴大了豪放詞派在北宋后期詞壇上的影響。
“長橋千載猶橫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ng xiàn gē
陽羨歌
shān xiù fú róng, xī míng yǎn huà.
山秀芙蓉,溪明罨畫。
zhēn yóu dòng xué cāng bō xià.
真游洞穴滄波下。
lín fēng kǎi xiǎng zhǎn jiāo líng.
臨風慨想斬蛟靈。
cháng qiáo qiān zǎi yóu héng kuà.
長橋千載猶橫跨。
jiě pèi tóu zān, qiú tián wèn shě.
解佩投簪,求田問舍。
huáng jī bái jiǔ yú qiáo shè.
黃雞白酒漁樵社。
yuán lóng fēi fù shǎo shí háo, ěr gēn xǐ jǐn gōng míng huà.
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
“長橋千載猶橫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