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膏入焙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研膏入焙香”全詩
摘茶人自忙。
月團犀腌斗圓方。
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絳紗囊。
品高聞外江。
酒闌傳碗舞紅裳。
都濡春味長。
分類: 阮郎歸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阮郎歸》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阮郎歸》是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黔中桃李盛開的美景,以及人們在春天的忙碌和歡樂。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黔中桃李可尋芳。
摘茶人自忙。
月團犀腌斗圓方。
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絳紗囊。
品高聞外江。
酒闌傳碗舞紅裳。
都濡春味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桃李花開的黔中地區為背景,表達了春天的繁華景象和人們的喜悅之情。
首句“黔中桃李可尋芳”描繪了黔中地區桃李花盛開的美景,暗示著春天的來臨。黔中指的是今天的貴州省地區,桃李花開是春天的象征,也代表著生機和美好。
第二句“摘茶人自忙”描述了忙碌的景象,意味著春茶的采摘工作正在進行。這里的茶葉采摘象征著農民的辛勤勞作和繁忙的生活。
第三句“月團犀腌斗圓方”描繪了月亮的形狀,比喻月亮圓滿如斗,同時也暗示了人們夜間的忙碌。犀腌斗圓方是一種象牙雕刻工藝,形狀飽滿圓潤,與月亮的形象相映成趣。
第四句“研膏入焙香”表達了制作香料的過程,研磨香料的動作和焙烤香料散發出的香氣,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芬芳和美好。
第五句“青箬裹,絳紗囊”描繪了一種裝飾精美的包裹,青箬和絳紗都是高質量的材料,暗示了春天的繁華和繁忙。
第六句“品高聞外江”表達了品質高雅的事物被傳播到江外,意味著其美好和獨特之處值得外地的人欣賞。
最后兩句“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描繪了人們歡慶春天的場景,親友間舉杯暢飲,傳遞碗中的美酒,載歌載舞,紅裳舞動,共同享受著春天的氛圍和快樂。都濡意味著春天的氣息彌漫在每個人的心中,春天的味道長久留存。
綜上所述,這首詩詞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黔中地區春天的繁華景象和人們的歡樂場景,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美好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研膏入焙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uǎn láng guī
阮郎歸
qián zhōng táo lǐ kě xún fāng.
黔中桃李可尋芳。
zhāi chá rén zì máng.
摘茶人自忙。
yuè tuán xī yān dòu yuán fāng.
月團犀腌斗圓方。
yán gāo rù bèi xiāng.
研膏入焙香。
qīng ruò guǒ, jiàng shā náng.
青箬裹,絳紗囊。
pǐn gāo wén wài jiāng.
品高聞外江。
jiǔ lán chuán wǎn wǔ hóng shang.
酒闌傳碗舞紅裳。
dōu rú chūn wèi zhǎng.
都濡春味長。
“研膏入焙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