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渭北三千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南渭北三千里”全詩
浮紅漲綠魚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歸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關情紙尾。
闌干長對西曛倚。
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
作者簡介(賀鑄)
惜余春·急雨收春翻譯及注釋
翻譯
一陣急雨即將收束春光,斜吹的春風仿佛在約束春水。水面上浮著飄落的花瓣,上漲的綠水皺起了漣漪。魚兒嬉戲而產生一圈圈的波紋,景色很美。可惜春光不解人意,悄悄歸去。
自從在城隅處分手,我們都留下了無窮的幽怨,你在來信中,信末多是深情關切之語,我也經常在夕陽西下時,獨自倚欄遠眺,面對著昏黃的落暉。老夫老妻,本應廝守一起卻要天各一方。
注釋
①“惜余春”,語出李白《惜余春賦》:“惜余春之將闌,每為恨兮不淺。”“余春”者,殘存無多、轉瞬將盡之春光也。惟其無多,惟其將盡,故格外值得珍惜。
②收:結束。停止。
③約:阻止,攔擋。
④魚文:魚紋,像魚鱗一樣的波紋。
⑤游子:離家在外漫游、求官或求學的人。
⑥解:懂得,明白。
⑦隅(yú):角落。
⑧關情:激動感情,牽扯情懷。紙尾:書面文字紹尾處,常署名或寫年月日等。
⑨曛(xūn):日落時的余光。
⑩渭北:渭水以北。渭水在袂西省。江南、渭北,用來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惜余春·急雨收春鑒賞
這是一篇游子傷春懷人之作。
上片寫惜春思歸。“急雨收春,斜風約水”。寫暮春時節,雨急風斜。這第一句寫得別致新穎,其中“收”字尤見功力。不言春將盡,不言春歸去,而曰“急雨收春”,看一“收”字,至使“急雨”反客為主,造語生動俏皮。急雨收回春天,斜風拂掠水面,而“浮紅漲綠魚文起”接著寫暮春時節水面上的景致。紅化凋零,飄飄灑灑落滿江面;江水上漲,綠波蕩漾;魚兒游弋,激起陣陣波紋。這里的“魚文”二字最易引起人的暇思。中國自古就有魚雁傳書之說,書信常被稱為“魚書”或“雁書”。這“魚文”仿佛就是幻化了的書信,勾起游子無盡的相思。“年年”兩句直寫惜春。游子珍惜春天,舍不得春天離去,見春將盡,落紅飄零,意緒萬千。正如辛棄疾所云“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會,春歸時也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約游子結伴而還。春本無知,春本無曉,如此怨春,似乎無理,然而更顯其情真意切。這正是人們常說的無理有情之妙。
上片惜春思歸,下片自然而然地轉入懷人。“留恨城隅,關情紙尾。”寫當初與妻子的離別及日后的書信傳情。城隅,即城角,當初與妻子離別之處。不忍離別,卻又不得不離別,于是便有“留恨城隅”。一個“恨”字籠罩了下片,也為讀者理解全詞提供了一個契機。不能相見,只能在書信紙尾看到妻子的一片關切之情了。接下去作者描摹了抒情主人公憑欄遠眺的鏡頭。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借憑欄遠眺寫愁緒。李煜有句云:“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浪淘沙》)辛棄疾有句云:“休去依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闌干長對西曛倚,”寫抒情主人公倚著欄干長久地凝視著西天的落日。熟悉中國古典詩詞的人都懂得這是一個痛苦的形象。結尾化用杜甫《春日憶李白》詩句,杜詩云:“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以遙望對方所見的景致極寫了兩人之間深厚的情誼。賀詞云:“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寫夫妻老矣,卻關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這結處用語質拙,不雕飾,不張揚;江南渭北已溢出無限情思,而鴛鴦白頭更讓人感慨萬端。
賀鑄善于寫情,往往情真意切,此篇便是一例。賀鑄善于處理結處,此詞上片結處的無理而妙,下片結處的質拙含蓄,都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和啟迪。
惜余春·急雨收春鑒賞二
游子天涯,惜春恨別,原本是詩詞中寫得熟濫的題材,但賀鑄此作語意精警,字句凝練,仍不乏新鮮之感。
起三句,繳足題面中“余春”二字,愛惜之情,亦于言外發之。枝頭繁花,乃春天之象征,而“急雨”摧花,掃盡春艷,故言“收春”。“收”字極煉,一如天公與人作對,不肯讓春色長駐人間,稍加炫示,便遣“急雨”追還。“急雨”之來,“斜風”與俱。雨添池波,風遏逝水,故池水溶溶,新波“漲綠”。加以落英繽紛,漂流水上,泛泛“浮紅”,點綴碧瀾。而群魚嬉戲于漲池之中,你爭我奪,唼喋花瓣,掀動一圈圈波紋。意境幽美。“浮紅漲綠魚文起”七字是極經意之筆,非深情留戀“余春”之人不能如此細膩地觀察“余春”景物并傳神地將它寫出,蓋一旦浮紅盡沉池底,那可真正是“枝中水上春并歸”(梁簡文帝《江南曲》),欲“惜”無從了。詞人眼中筆下的“魚文”也透漏了他感情深處的漣漪。以下二句,潛藏于景語之中的惜春情緒急轉為游宦天涯、不得歸家的苦恨。唐陳子良《春晚看群公朝還人為八韻》詩:“游子惜暮春。”詞人日“年年游子惜余春”,加“年年”二字,給出惜春情懷的時間持續度,語氣即顯得更為沉郁。然而其好處還不在此,須與下“春歸不解招游子”一氣連讀,方有滋味。游子年年惜春,可謂專情于春矣,而春天歸去時卻想不到招呼老朋友一塊兒走,實在是不夠交情。此意當從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青春作伴好還鄉”句翻出,一以可與春天偕歸為喜,一因春天棄己獨歸而恨,皆匪夷所思,妙不可言。若究其實,則不過是詞人“貧迫于養”(宋程俱《賀公墓志銘》),離家外宦,任期未滿,不得便還而已。但這話直說出來,就不成其為詩。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年年”二句的“別趣”,正當從其不可理喻處求之。春本無知,春本無曉,如此怨春,似乎無理,然而更顯其情真意切。這也正是人們常說的無理有情之妙。
不得歸家倍思家。下闋便自然過渡到寫自己和妻子的離別與相思。“留恨”句記別。“城隅”即城外角,是分袂處,唐王宏《從軍行》“羌歌燕筑送城隅”、王維《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城隅一分手”等句可證。“關情”句敘別后妻子來信,信末多深情關切之語。(如《鶯鶯傳》鶯鶯與張生書末云“千萬珍重 !春風多厲,強飯為嘉”之類。 )以上三句,一句一意,不斷更換角度,先寫離別,為二人所共;再寫相思,一寄書,一倚欄,為各人所獨:可謂面面俱到,錯落有致。十五個字竟寫出這許多內容,語言之高度濃縮,頗見鍛煉之功。結二句,就直接語意而言是承上寫自己倚欄時的喟嘆,但兩地相思,一種情愫,從章法上來看,不妨說詞人的筆觸又轉回去兼寫雙方。李商隱《代贈》詩:“鴛鴦可羨頭俱白。”杜甫《春日懷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詞人熔鑄唐詩,以己意出之:“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謂夫妻二人,已垂垂老矣,卻一在江南(當指江夏,即今武漢一帶,賀鑄四十六七歲時在那里任錢官 ),一在渭北(長安在渭水北,這里以漢唐故都借指北宋東京 ),關山千里,天各一方。二句只說離人年齡之大、分別距離之遠,此外不置一辭,詞意戛然而止,但余味不盡。試想,少年夫妻,來日方長,一旦分攜,猶自不堪;而人瀕老境,去日苦多,百年光陰,所剩無幾,亦如“余春”,彌足珍惜,此時闊別,心情自是十分沉痛。再想,江南渭北三千里,一去誰知幾時還,城隅留恨,可見那恨該有多重。千山萬水,音問難通,一封家信,紙尾關情,可見那情該有多深。“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夕陽樓上,游子的鄉思難以排遣。細細咀嚼,便知下闋前三句的厚度,全靠末兩句在襯托,至于這結尾本身的重拙,下語鎮紙,那就更不待言了。
賀鑄善于寫情,往往情真意切,此篇便是一例。賀鑄善于處理結處,此詞上片結處的無理而妙,下片結處的質拙含蓄,都恰到好處,蘊味無窮。
“江南渭北三千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yú chūn
惜余春
jí yǔ shōu chūn, xié fēng yuē shuǐ.
急雨收春,斜風約水。
fú hóng zhǎng lǜ yú wén qǐ.
浮紅漲綠魚文起。
nián nián yóu zǐ xī yú chūn, chūn guī bù jiě zhāo yóu zǐ.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歸不解招游子。
liú hèn chéng yú, guān qíng zhǐ wěi.
留恨城隅,關情紙尾。
lán gān zhǎng duì xī xūn yǐ.
闌干長對西曛倚。
yuān yāng jù shì bái tóu shí, jiāng nán wèi běi sān qiān lǐ.
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
“江南渭北三千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