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成陰鶯哺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桃李成陰鶯哺兒”全詩
歸未歸。
誰在河橋見別離。
修楊委地垂。
掩面啼。
人怎知。
桃李成陰鶯哺兒。
閑行春盡時。
作者簡介(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長相思(閨怨)》周邦彥 翻譯、賞析和詩意
《長相思(閨怨)》是宋代文學家周邦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馬如飛。歸未歸。
誰在河橋見別離。
修楊委地垂。掩面啼。
人怎知。桃李成陰鶯哺兒。
閑行春盡時。
詩意:
這首詩以女子的長相思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思念之情。詩中描繪了一個女子驅馬離去的情景,她似乎已經遠去,但是否已歸來還不得而知。在河橋上,有人目睹了他們的離別。女子的秀發垂落在楊樹上,她掩面痛哭。然而,人們卻無法真正理解她內心的痛苦。當桃李花凋零時,黃鶯將孩子喂養,這是春天逝去的象征。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離別和思念的深沉感受。
賞析:
《長相思(閨怨)》是一首充滿離別和思念情感的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喻,詩人將女子的悲傷與自然景物相結合,表達了離別之痛和深深的思念之情。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強了詩意的層次感。例如,馬如飛和歸未歸的描寫傳遞了離別的無常和未知性。修楊委地垂和掩面啼則展示了女子內心的痛苦和無奈。詩末的桃李成陰鶯哺兒和閑行春盡時,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春天的離去,進一步強化了離別和思念的主題。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其深情和細膩的描寫,表達了離別和思念的悲傷情感,展示了宋代文學中閨怨題材的特點。它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意象,增添了詩意的豐富性和深度。
“桃李成陰鶯哺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ǎng xiàng sī guī yuàn
長相思(閨怨)
mǎ rú fēi.
馬如飛。
guī wèi guī.
歸未歸。
shuí zài hé qiáo jiàn bié lí.
誰在河橋見別離。
xiū yáng wěi dì chuí.
修楊委地垂。
yǎn miàn tí.
掩面啼。
rén zěn zhī.
人怎知。
táo lǐ chéng yīn yīng bǔ ér.
桃李成陰鶯哺兒。
xián xíng chūn jǐn shí.
閑行春盡時。
“桃李成陰鶯哺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