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斜窗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月斜窗紙”全詩
夢游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
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里。
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翻譯及注釋
翻譯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
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我自許可在萬里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發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并未死去!
注釋
記夢:記錄夢境;師伯渾,詞人的朋友。
雪曉清笳亂起:大雪飄飛的清早笳聲亂起。笳,古代軍隊中用的一種管樂器。
想關河:想必這樣的邊關河防。
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青海際:青海湖邊。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睡覺:睡醒。
漏聲斷:漏聲盡。指夜深。漏,古代計時器。
自許句:自己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
殘:此指頭發脫落稀疏,意即年老。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聲此起彼落回應。夢里我不知來到哪里,竟有這邊關風情。驃勇的戰馬寂寂無聲,看著像急流滾滾向前挺進。呵!不由我聯想起那雄關大河的邊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領著的雁門,還有那遙遙的青海邊境!
醒來在寒燈晃動的殘夜里睜開眼睛,漏聲停,曉月斜映著窗紙天色將明。萬里外封王拜侯我還有自信。但現在誰能理解我的衷情?時間雖然無情地摧落了我的雙鬢,但決不會死去我那報國的雄心!
注釋
①這首詞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陸游自漢中回成都后所作。師伯渾:師渾甫,字伯渾,四川眉山人。陸游自成都去犍為,識之于眉山。他隱居不仕,陸游說他有才氣、能詩文,并為他的《師伯渾文集》作序。
②雪曉:下雪的早晨。笳:古代號角一類的軍樂。清笳,清涼的胡笳聲。
③無聲:古代夜行軍,令士卒口中銜枚,故無聲。句意是說披著鐵甲的騎兵,銜枚無聲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④關河:關塞、河防。雁門:即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雁門山上。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際,青海湖邊。這兩處都是古代邊防重地。
⑤睡覺:睡醒。
⑥漏:滴漏,古代用銅壺盛水,壺底穿一孔,壺中水以漏漸減,所以計時。漏聲斷,滴漏聲停止,則一夜將盡,天快亮了。
⑦“自許”句:是說自信能在萬里之外立功封侯。《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班超少有大志,投筆從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后來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⑧鬢殘:喻衰老。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賞析
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塞風光畫面:雪、笳、鐵騎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聲亂起和如水奔瀉的動態中寫,有力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的詞境里來。讓讀者一下子把聯想融于作者的描繪之中。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游所在。先說是迷離惝恍的夢,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進一步引出聯想——是在夢中的聯想;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這里,是單舉兩個地方以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但是,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當時落在誰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說了。那作者為何有這樣的“夢游”呢?只因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這壓著作者的心病,遲遲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給人以非恢復河山不可的激勵,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寫了冷清孤寂的環境:漏盡更殘,寒燈一點,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這樣的環境,既和清笳亂起、鐵騎似水的夢境相對照,又和作者從戎報國、封侯萬里的雄心相映襯,使得全詞增添了抑揚起伏的情致。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凄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虛實對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現了詞人的失落情懷。“有誰知”三字,照應“寄師伯渾”的題目,婉轉地表示了把對方視為知己摯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雖老而雄心仍在,于蒼涼悲憤之中更見豪壯之氣,從而振起全篇,激揚著高亢的情調。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雖然離開南鄭前線回到后方,可是始終不忘要繼續參加抗金事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么偉大!夢境和實感,上下片呵成一氣,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五十七字中的筆調,具有壯闊的境界和教育人們為國獻身的思想內涵。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賞析二
這首寄贈友人的詞,當作于陸游到成都期間。他調離南鄭后,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這首詞就從生活實感出發,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上片寫夢游中的世界。“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句,寫自己睡夢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地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鐵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此處運用比喻,形象、具體,這是作者所見,寫出軍隊紀律是那么嚴明,軍容是那么整齊,軍隊的聲勢是那么浩大。“想關河:雁門西,清海際”,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一個“想”字,可見是推測的言辭,正好照應了“夢游處、不知何地”這句話,這里是作者的聯想。作者為什么單單想到雁門、青海一帶呢?作者只是以此來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如今落在異族人之手,那就不難解釋作為愛國詞人的陸游有這樣的“夢游”了,那是因為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后的感慨。“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一覺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漏聲滴斷,周圍一片死寂。“寒燈”“漏聲斷”“月斜”,寫出了環境的冷清凄涼,襯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涼。這正是因為堅持收復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詞人悲愁心境的寫照。“自許封侯在萬里”,自己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志向高遠。“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誰知道,我雖然現兩鬢發白,但壯志猶存。此句一出,更讓人贊嘆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么偉大!當然“有誰知”三個字,表現了作者對朝廷排斥愛國者的行徑的憤怒譴責,也讓人體味到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上下片一氣呵成,夢境和實感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詞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懷之作。上片描寫的夢中所見景象“關河”“雁門”“青海”都是南宋當時重要的西北邊防重地。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凄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通過夢回當年雪夜軍旅生活情景及夢醒后的孤寂,表達了詞人執著的為國獻身精神。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陸游懷著強烈的失落感,離開南鄭前線,永遠告別了“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戰斗生活,到后方成都去就任閑職,心中充滿了報國無門的悲憤。他調離南鄭后,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此詞約作于此后這一時期的成都。“月斜窗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yóu gōng jì mèng jì shī bó hún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
xuě xiǎo qīng jiā luàn qǐ.
雪曉清笳亂起。
mèng yóu chù bù zhī hé dì.
夢游處、不知何地。
tiě qí wú shēng wàng shì shuǐ.
鐵騎無聲望似水。
xiǎng guān hé, yàn mén xī, qīng hǎi jì.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shuì jiào hán dēng lǐ.
睡覺寒燈里。
lòu shēng duàn yuè xié chuāng zhǐ.
漏聲斷、月斜窗紙。
zì xǔ fēng hóu zài wàn lǐ.
自許封侯在萬里。
yǒu shéi zhī, bìn suī cán, xīn wèi sǐ.
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月斜窗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