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常啼杜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常啼杜宇”出自宋代陸游的《鵲橋仙·夜聞杜鵑》, 詩句共4個字,詩句拼音為:cháng tí dù yǔ,詩句平仄:平平仄仄。

    “常啼杜宇”全詩

    《鵲橋仙·夜聞杜鵑》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頭像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鵲橋仙·夜聞杜鵑翻譯及注釋

    翻譯
    暮春時節,眺望江面,風雨連天。篷蔽的茅屋里,燭燈明滅,悄無人言。連樹林里的黃鶯都停止了鳴叫,惟有杜鵑,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聲越來越遠,帶著深深的漆黑的影子,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灑。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園的杜鵑,帶著故園的山水,讓我不堪聽聞矣。

    注釋
    ①春晚,即晚春,暮春時節。
    ②杜宇,杜鵑,總在春末時候叫,叫聲似“不如歸去”。
    ③故山猶自不堪聽,意思是即便在故鄉,聽到這杜鵑的鳴聲也夠難受的。

    鵲橋仙·夜聞杜鵑賞析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陸游離開南鄭,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職,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據夏承燾《放翁詞編年箋注》,此詞就寫于這段時間。杜鵑,在蜀也是常見的暮春而鳴。它又名杜宇、子規、鵜鴂,古人曾賦予它很多意義,蜀人更把它編成了一個哀凄動人的故事。(《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因此,這種鳥的啼鳴常引起人們的許多聯想,住在蜀地的文士關于杜鵑的吟詠當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這樣的作品。陸游在成都時的心情本來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聞杜鵑”,自然會驚動敏感的心弦而思緒萬千了。

      上片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詞人從景物寫起:“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茅檐”、“蓬窗”指其簡陋的寓所。當然,陸游住所未必如此,這樣寫無非是形容客居的蕭條,讀者不必拘執。在這樣的寓所里,“晻晻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黃的燈下,他該是多么寂寥。同時作者想象出“連江風雨”、“蕭蕭暗雨打窗聲”。其愁緒便躍然紙上。“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這時他聽到了鵑啼,但又不直接寫,而是先反襯一筆:鶯燕無聲使得鵑啼顯得分外清晰、刺耳;鶯燕在早春顯得特別活躍,一到晚春便“燕懶鶯殘”、悄然無聲了,對這“無聲”的怨悱,就是對“有聲”的厭煩。“總”字傳達出了那種怨責、無奈的情味。接著再泛寫一筆:“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這個風雨之夜,月夜的鵑啼是很凄楚的——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何況是此時此境呢! “常啼”顯出這刺激不是一天兩天,這樣寫是為了加強此夜聞鵑的感受。

      下片是寫夜聞鵑鳴的環境,著重于氣氛的渲染。杜鵑,又名杜宇,這種傳說中古代蜀帝靈魂的鳥,常在夜間啼叫,其聲凄厲悲涼,往往觸發旅人思鄉之情。杜鵑這種“悲鳥”,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啼鳴,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著下片就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這杜鵑竟然可以在發出鳴叫,催成詞人幾行清淚,驚殘他一枕孤夢之后,又揀深枝飛去。“孤夢”點明:客中無聊,寄之于夢,偏又被“驚殘”。“催成清淚”,因啼聲一聲緊似一聲,故曰“催”。就這樣還不停息,“又揀深枝飛去”,繼續它的哀鳴。“又”,表明作者對鵑夜啼的無可奈何。杜甫《子規》寫道:“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悶時那能聽這啼聲,可是那杜鵑卻似故意追著人飛!這里寫的也是這種情況。鵑啼除了在總體上給人一種悲凄之感、一種心理重負之外,還由于它的象征意義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鳴,使人覺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鳴常引起人們時序倏忽之感,如《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同時,這種鳥的鳴聲好似說“不如歸去”,因此又常引起人們的羈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寫道:“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故山”,故鄉。“半世”,陸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歲,故說半世。這結尾的兩句進一步表明處境,生發感慨,把他此時聞鵑內心深層的意念揭示出來了。在故鄉聽鵑當然引不起羈愁,之所以“不堪聽”,就是因為打動了歲月如流、志業未遂的心緒,而此時作客他鄉更增加了一重羈愁,這里的“猶自……況”就是表示這種遞進。《詞林紀事》卷十一引《詞統》云:“去國離鄉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嗚咽)。

      縱觀全詞,作者先繪景,渲染氣氛,再用對比托出杜鵑夜啼,接著寫啼聲引發的感受,最后通過聯想,表達人生的感慨。可謂結構細密,層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涼的格調,令人品賞難盡,感慨不已。

      陸游是在他四十六歲時來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詩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飄零”(《夜思》),情緒還是不錯的。兩年后到南鄭的王炎幕府里贊襄軍事,使他得以親臨前線,心情十分振奮。他曾身著戎裝,參加過大散關的衛戍。這時他覺得王師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機會到了。可是好景不長,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調往成都,離開了如火如荼的前線生活,這當頭一棒,是對作者的突如其來的打擊可以想見。以后他輾轉于西川各地,無路請纓,沉淪下僚,直到離蜀東歸。由此看來,他的歲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對功名的失意、對時局的憂念:“況半世、飄然羈旅!”從這痛切的語氣里,可以體會出他對朝廷如此對待自己的嚴重不滿。

      陳廷焯比較推重這首詞。《白雨齋詞話》云:“放翁詞,惟《鵲橋仙·夜聞杜鵑》一章,借物寓言,較他作為合乎古。”陳廷焯論詞重視比興、委曲、沉郁,這首詞由聞鵑感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曲折婉轉地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在構思上、表達上是比陸游其它一些作品講究些。但這僅是論詞的一個方面的標準。放翁詞大抵同于蘇軾、辛棄疾之作,雖有些作品如陳氏所言“粗而不精”,但還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揚此抑彼就失之偏頗了。

    鵲橋仙·夜聞杜鵑題解

      此詞選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鄭(今陜西漢中)軍職,不久改調成都參議官,投閑置散,抱負難展,失意之極,因詠啼鵑以抒懷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環境冷落渲染凄涼氣氛,以鶯燕無聲反襯杜宇啼鳴,悲涼悉苦。《詞林紀事》引《詞統》云:“去國離鄉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

    鵲橋仙·夜聞杜鵑簡評

      夢中還是從戎南鄭的邊城角聲,醒來卻聞羈旅成都的杜鵑啼鳴。“千里曜戈甲”的壯景,由此破碎為茅檐孤燈的暗夜;那“氣吞殘虜”的雄懷,又何堪臨對這春晚的“連江風雨”?杜鵑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鳴,似乎總在提醒羈人“歸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傾天上銀河水,凈洗關中胡虜塵”,他也曾在詩中再三申訴:“四方男兒事,不敢恨飄零。”那么,這“故山”就不應只指故鄉山陰,當還包含了半壁淪落的故國河山。而半世飄然的“羈旅”,更還伴和著“老卻英雄似等閑”的無限悲慨了。

    “常啼杜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uè qiáo xiān yè wén dù juān
    鵲橋仙·夜聞杜鵑

    máo yán rén jìng, péng chuāng dēng àn, chūn wǎn lián jiāng fēng yǔ.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lín yīng cháo yàn zǒng wú shēng, dàn yuè yè cháng tí dù yǔ.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cuī chéng qīng lèi, jīng cán gū mèng, yòu jiǎn shēn zhī fēi qù.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gù shān yóu zì bù kān tīng, kuàng bàn shì piāo rán jī lǚ!
    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常啼杜宇”平仄韻腳

    拼音:cháng tí dù yǔ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常啼杜宇”的相關詩句

    “常啼杜宇”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常啼杜宇”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常啼杜宇”出自陸游的 《鵲橋仙·夜聞杜鵑》,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