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止酒停云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知止酒停云老”全詩
淵明把菊對秋風。
細看爽氣今猶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語言工。
三賢高會古來同。
誰知止酒停云老,獨立斜陽數過鴻。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鷓鴣天·和昌父鑒賞
這是一首抒情詞,是抒寫自己歸隱情趣的。它以“三賢高會”為樞紐,寫作者同趙昌父、陶淵明的神交,并以淵明自許,寫得若即若離,如夢如幻,動人之至,亦傳神之至。
對于陶淵明,作者將其視為異代知己。在人品與詩品方面,趙昌父和陶淵明頗多相似之處。據劉宰昌父墓志說:先生在太和,便座有齋,榜曰思隱。蓋當筮仕之初,已有山林之思。在官清苦,唯以賦詠自娛。以是受知于鄉賢楊萬里。贈詩有云:“西昌主簿如禪僧,日餐秋菊嚼春冰。”“勸渠未要思歸隱,且與西昌作好春。”又贊云:貌恭氣和,無日下推敲之勢;神清骨聳,非山頭瘦苦之客。一笑詩成,萬象春風。劉后村跋其詩云:近歲詩人,惟趙章泉五言有陶、阮意。(轉引自《宋詩紀事》卷五十九)可見趙昌父在淡泊名利、思歸山林方面同陶淵明何其相似!
這首詞大約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寫成的。詞的上片詠嘆陶淵明。開頭兩句寫陶淵明的超脫與情趣。言人間萬事,紛紛擾擾,陶淵明一笑了之,而于蕭瑟秋風之中,把菊東籬,聊以自娛,的確如作者在另外的詞中所說“縱無酒,成悵望,只東籬搔首亦風流。”(《木蘭花慢》)“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念奴嬌·重九席上》)何其瀟灑,又何等風流。“須看”二句寫陶淵明的凜然生氣。言陶令雖然作古,但仍生氣勃勃,和南山一樣萬古長青,永存于天地之間。真可謂陶淵明的異代知音,如陶令泉下有知,定當興奮不已。詞的下片寫“三賢高會”。據有關史料記載,自漢至唐以三賢相稱者代不乏人。韓愈《后漢三賢傳》以王充、王符、仲長統為三賢;司空圖《三賢傳》以房玄齡、李靖、魏征為三賢;宋人賈黯以謝絳、范仲淹、孫甫之翰為三賢;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故作者在下片開頭說,作為古圣先賢,作為古今詩人,情趣和意味高尚,語言訓練有素,古往今來,無不如此。而作者同趙昌父、陶淵明,作為“三賢”也是如此。表現了作者和趙昌父在淡薄名利、樂于歸隱諸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因而詠陶淵明也就是詠趙昌父,也是詠自己,是二是三,已達到渾然莫辨的境地。“誰知”二句寫對趙昌父思念之意。淵明一生嗜酒,因“抱病多年”,不能不止,在這點上作者與之相同;淵明賦《停云》詩,以表達“思親友”之意,而作者以停云名堂,且隱括淵明《停云》詩入詞,與陶淵明也完全相同,因知所謂“止酒停云老”指陶淵明,也是作者自指。所以這兩句實際是說有誰知道我辛棄疾獨立斜陽,細數過鴻,企盼得到你趙昌父的來書呢?這形象是多么鮮明生動,這友誼是多么深厚真摯,而作者卻把深厚的友誼寄寓于一句淡淡的情語之中,又是多么婉轉含蓄,耐人尋味!
“誰知止酒停云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hé chāng fù
鷓鴣天·和昌父
wàn shì fēn fēn yī xiào zhōng.
萬事紛紛一笑中。
yuān míng bǎ jú duì qiū fēng.
淵明把菊對秋風。
xì kàn shuǎng qì jīn yóu zài, wéi yǒu nán shān yī sì wēng.
細看爽氣今猶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qíng wèi hǎo, yǔ yán gōng.
情味好,語言工。
sān xián gāo huì gǔ lái tóng.
三賢高會古來同。
shéi zhī zhǐ jiǔ tíng yún lǎo, dú lì xié yáng shù guò hóng.
誰知止酒停云老,獨立斜陽數過鴻。
“誰知止酒停云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