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勝隔簾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絕勝隔簾歌”全詩
仿佛度金梭。
無奈玉纖何。
卻彈作、清商恨多。
珠簾影里,如花半面,絕勝隔簾歌。
世路苦風波。
且痛飲、公無渡河。
分類: 太常引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太常引(賦十四弦)》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太常引(賦十四弦)》是辛棄疾所作,屬于宋代的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仙機似欲織纖羅。
仿佛度金梭。
無奈玉纖何。
卻彈作、清商恨多。
珠簾影里,如花半面,絕勝隔簾歌。
世路苦風波。
且痛飲、公無渡河。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女子在紡織時的情景,以及詩人因思念而心生感慨的心情。女子紡織的仙機(紡織機)仿佛要織出精美的纖細絲羅,宛如金梭來回穿梭。然而,玉纖(指纖細的絲線)卻難以織成美好的東西,讓人心生無奈之情。詩人一邊彈奏古琴,演奏著清商音樂,一邊感嘆著其中的苦澀和怨恨。珠簾之后,女子的影子如花半面,美麗絕倫,勝過了隔簾歌舞的艷麗景象。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經歷了許多苦難和風波。詩人只能痛飲酒,暫時忘卻痛苦,但并不能改變無法渡過難關的命運。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紡織和音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世俗人生的感慨和對命運的無奈。詩中的女子紡織的情景,展現了一種精致的藝術形象,同時也暗喻了人生中的努力和付出,然而結果卻常常不盡如人意。詩人彈奏清商音樂,表達了內心的苦痛和無奈,音樂成為他宣泄情感的媒介。珠簾之后的女子影子如花半面,展示了美麗的一面,但這美麗卻只能隔著簾幕觀賞,讓人感到遙不可及。最后,詩人以痛飲作為一種釋放和忘卻的方式,但他也意識到,這并不能改變世界的風波和命運的無情。
這首詩詞情感深沉,意境優美,通過對女子紡織和音樂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感慨和對命運的矛盾體驗。它展現了辛棄疾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情感表達能力,是宋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絕勝隔簾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i cháng yǐn fù shí sì xián
太常引(賦十四弦)
xiān jī shì yù zhī xiān luó.
仙機似欲織纖羅。
fǎng fú dù jīn suō.
仿佛度金梭。
wú nài yù xiān hé.
無奈玉纖何。
què dàn zuò qīng shāng hèn duō.
卻彈作、清商恨多。
zhū lián yǐng lǐ, rú huā bàn miàn, jué shèng gé lián gē.
珠簾影里,如花半面,絕勝隔簾歌。
shì lù kǔ fēng bō.
世路苦風波。
qiě tòng yǐn gōng wú dù hé.
且痛飲、公無渡河。
“絕勝隔簾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