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在塵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年老在塵埃”全詩
周流天上地下,我馬亦悠哉。
君向云中獨立,知與何人相俟,孔蓋逐風回。
長憶目成處,卻苦別離催。
被明月,佩寶璐,冠崔嵬。
可憐幼好奇服,年老在塵埃。
天地與吾同性,日月與吾同命,何事有余哀。
故國空喬木,野鹿上高臺。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水調歌頭》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水調歌頭》是汪莘創作的一首詩詞,屬于宋代文學作品。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堯舜已經遠去,稷契也不再回來。
他們周游于天上和地下,而我馬兒卻悠閑自在。
你站在云中獨自立著,不知與誰相會,
孔蓋(指古代的一種車)隨風回轉。
我長久地懷念著成為眼中的地方,卻又因別離而感到痛苦。
我佩戴著明亮的月亮和珍寶,戴著高聳的冠冕。
可憐的幼小好奇心,老年被塵埃覆蓋。
天地與我同性,日月與我同命,為何還要有余哀?
故國空無高大的樹木,野鹿登上高臺。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過去偉大的君主和英雄人物的懷念,以及自己對于歲月流轉和命運無常的思考。堯舜、稷契被視為古代的圣君和賢臣,他們的離去象征著時光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然而,詩人的馬兒卻能自由自在地在周圍游走,表達了自然界的寧靜和恒定。詩人感到孤獨,想知道他將與誰相會,孔蓋回轉的意象則暗示了他的追尋和思索。
詩人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但卻因別離而感到痛苦。他描述了自己佩戴明亮的月亮和珍寶,并戴著高聳的冠冕,這可以被視為對自己的自豪和自我價值的肯定。然而,他也認識到時間的無情和年老的無奈,幼小的好奇心被塵埃所掩埋。
詩人將自然界與人類并列,認為天地與他有著相同的性質,日月與他有著相同的命運。他對于人生的哀嘆表明了他對故國的思念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最后,他描述了故國缺乏高大的樹木,野鹿登上高臺的景象,暗示了他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故土的渴望。
賞析:
《水調歌頭》通過對古代傳說和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對時間流逝的思考以及對故國的眷戀。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隱喻,將個人的感受與宏大的宇宙相聯系,展現了對命運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詩中的孔蓋回轉意象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的追尋和思索之情,給人一種旋轉和追尋的感覺。詩人的自我反思和對時間的感慨也使人產生共鳴,引發讀者對人生、命運和時光流逝的深思。
此外,詩人對故國的描寫以及對家鄉的思念,通過描述故國缺乏高大的樹木和野鹿登上高臺的景象,表達了對家鄉的懷念和對故土的渴望。這種情感的表達在宋代的詩詞中常見,體現了人們對家鄉的深情和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唯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現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對時間的感慨以及對故國的眷戀。它通過對自然和人類命運的對比,以及對個人和宇宙的聯結,呈現出深沉的詩意和情感。
“年老在塵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調歌頭
yáo shùn qù yǐ yuǎn, jì qì bù chóng lái.
堯舜去已遠,稷契不重來。
zhōu liú tiān shàng dì xià, wǒ mǎ yì yōu zāi.
周流天上地下,我馬亦悠哉。
jūn xiàng yún zhōng dú lì, zhī yǔ hé rén xiāng qí, kǒng gài zhú fēng huí.
君向云中獨立,知與何人相俟,孔蓋逐風回。
zhǎng yì mù chéng chù, què kǔ bié lí cuī.
長憶目成處,卻苦別離催。
bèi míng yuè, pèi bǎo lù, guān cuī wéi.
被明月,佩寶璐,冠崔嵬。
kě lián yòu hào qí fú, nián lǎo zài chén āi.
可憐幼好奇服,年老在塵埃。
tiān dì yǔ wú tóng xìng, rì yuè yǔ wú tóng mìng, hé shì yǒu yú āi.
天地與吾同性,日月與吾同命,何事有余哀。
gù guó kōng qiáo mù, yě lù shàng gāo tái.
故國空喬木,野鹿上高臺。
“年老在塵埃”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