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籠引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紗籠引道”全詩
稱穩步、如流水。
踏青陌上雨初晴,嫌怕濕、文鴛雙履。
要人送上,逢花須住,才過處、香風起。
裙兒掛在簾兒底。
更不把、窗兒閉。
紅紅白白族花枝,恰稱得、尋春芳意。
歸來時晚,紗籠引道,扶下人微醉。
作者簡介(高觀國)
高觀國,南宋詞人。字賓王,號竹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約與姜夔相近。與史達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詞亦齊名,時稱“高,史”。其成就雖不及史達祖,但也有值得重視之處。他善于創造名句警語,如“香心靜,波心冷,琴心怨,客心驚”;“開遍西湖春意爛,算群花、正作江山夢”,都頗為后人傳誦。從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跡,大約是一位以填詞為業的吟社中人。為“南宋十杰”之一。有詞集《竹屋癡語》。
《御街行(賦轎)》高觀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御街行(賦轎)》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高觀國。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藤筠巧織花紋細。
稱穩步、如流水。
踏青陌上雨初晴,
嫌怕濕、文鴛雙履。
要人送上,逢花須住,
才過處、香風起。
裙兒掛在簾兒底。
更不把、窗兒閉。
紅紅白白族花枝,
恰稱得、尋春芳意。
歸來時晚,紗籠引道,
扶下人微醉。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藤筠巧織花紋細。
稱穩步、如流水。
踏青陌上雨初晴,
嫌怕濕、文鴛雙履。
要人送上,逢花須住,
才過處、香風起。
裙兒掛在簾兒底。
更不把、窗兒閉。
紅紅白白族花枝,
恰稱得、尋春芳意。
歸來時晚,紗籠引道,
扶下人微醉。
這首詩以描述御街行賦轎的情景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一種春日的愉悅和喜悅的氛圍。詩中融入了對細節的關注,表現出作者對美的敏感和對享受生活的追求。
首先,詩中提到了藤筠巧織的花紋,形容了轎子裝飾的精致和細膩。接著,詩人描述了轎子行走的平穩和流暢,比喻為水流般的步履,展現了一種舒適和優雅的感受。
隨后,詩人描繪了轎子行經陌上,雨后初晴的場景。詩中提到轎子上的文鴛雙履,暗示著轎子的主人對潮濕的地面產生了些許擔憂。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春雨過后清新空氣和花香的期待。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轎子內部的情景。裙兒掛在簾兒底,窗戶卻不關閉,這表現了轎子中的人對外界美好景色的欣賞和享受,不愿錯過一絲春日的芬芳。
最后兩句詩描述了轎子外的景物,族花枝上開放著紅色和白色的花朵,映襯著春天的美好氛圍,尋春芳意得到充分的體現。歸來時已經入夜,紗籠引領著回家的路,扶下的人微醉,這暗示著一天愉快的行程結束,帶有些許的歡愉和滿足。
整首詩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和對美好景象的追求,展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同時也傳達了一種生活中愉悅和享受的情感。
“紗籠引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jiē xíng fù jiào
御街行(賦轎)
téng yún qiǎo zhī huā wén xì.
藤筠巧織花紋細。
chēng wěn bù rú liú shuǐ.
稱穩步、如流水。
tà qīng mò shàng yǔ chū qíng, xián pà shī wén yuān shuāng lǚ.
踏青陌上雨初晴,嫌怕濕、文鴛雙履。
yào rén sòng shàng, féng huā xū zhù, cái guò chù xiāng fēng qǐ.
要人送上,逢花須住,才過處、香風起。
qún ér guà zài lián ér dǐ.
裙兒掛在簾兒底。
gèng bù bǎ chuāng ér bì.
更不把、窗兒閉。
hóng hóng bái bái zú huā zhī, qià chēng dé xún chūn fāng yì.
紅紅白白族花枝,恰稱得、尋春芳意。
guī lái shí wǎn, shā lóng yǐn dào, fú xià rén wēi zuì.
歸來時晚,紗籠引道,扶下人微醉。
“紗籠引道”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