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頃搖清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頃搖清暑”全詩
笑歸來、野逸蕭閑,舊時風度。
玉陛金閨春引處,遲卻京華步武。
漫贏得、西湖佳趣。
香篆琴絲簾影外,有朝云、夜月和鷗鷺。
都辨我,醉中句。
飛鳧又報匡廬去。
怕赤霄、班里依然,有人留取。
頭黑功名渾好在,漫浪從渠賦予。
但愛我、襟期相遇。
滿把一觴為君壽,有風荷、萬頃搖清暑。
聊為此,釂金縷。
分類: 賀新郎
作者簡介(盧祖皋)
盧祖皋(約1174—1224),字申之,一字次夔,號蒲江,永嘉(今屬浙江)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中進士,初任淮南西路池州教授。今詩集不傳,遺著有《蒲江詞稿》一卷,刊入“彊村叢書”,凡96闋。詩作大多遺失,唯《宋詩記事》、《東甌詩集》尚存近體詩8首。
《賀新郎(送曹西士宰建昌)》盧祖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賀新郎(送曹西士宰建昌)》是宋代盧祖皋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萬里岷峨路。
笑歸來、野逸蕭閑,
舊時風度。
玉陛金閨春引處,
遲卻京華步武。
漫贏得、西湖佳趣。
香篆琴絲簾影外,
有朝云、夜月和鷗鷺。
都辨我,醉中句。
飛鳧又報匡廬去。
怕赤霄、班里依然,
有人留取。
頭黑功名渾好在,
漫浪從渠賦予。
但愛我、襟期相遇。
滿把一觴為君壽,
有風荷、萬頃搖清暑。
聊為此,釂金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送別曹西士宰建昌為主題,表達了對他的祝賀和留戀之情。詩中描繪了作者與曹西士宰一同經歷的艱辛旅途(萬里岷峨路),然后歡笑歸來,回到自由自在的生活(笑歸來、野逸蕭閑),回憶起曹西士宰昔日的風采與風度(舊時風度)。
詩中提到了玉陛金閨,指的是宮廷中的尊貴地位,而曹西士宰卻遲遲未能得到官職(遲卻京華步武)。然而,他卻贏得了西湖的佳趣,享受自然景色的美好(漫贏得、西湖佳趣)。在香篆琴聲和簾影之外,還有朝朝云彩、夜夜明月和飛翔的鷗鷺,與這些美景相伴(有朝云、夜月和鷗鷺)。
作者自認為能夠理解曹西士宰的心情,他在醉酒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慨(都辨我,醉中句)。詩中提到飛鳧報信匡廬,暗示曹西士宰即將前往匡廬之地,作者擔心他的離去(飛鳧又報匡廬去)。作者擔心曹西士宰離去后,在朝堂上依然不被重用(怕赤霄、班里依然),但也有人會留住曹西士宰的才華(有人留取)。
盡管曹西士宰的頭發已經花白,但他的功名和才華仍然被人們所贊揚(頭黑功名渾好在)。曹西士宰的一生如同漫浪,從渠道中得到了賦予他的一切(漫浪從渠賦予)。作者表達了自己對曹西士宰的深深愛戴和期待相逢的心情(但愛我、襟期相遇)。
最后,作者舉起酒杯為曹西士宰的長壽而祝福(滿把一觴為君壽),并希望在風荷搖曳、萬頃水域清涼的夏天中,能夠與曹西士宰相聚一次(有風荷、萬頃搖清暑)。最后一句“聊為此,釂金縷”,表達了作者將這首詩詞作為一種寥寥無幾的心意,送給曹西士宰作為離別的紀念。
整首詩詞以描繪曹西士宰的人生境遇為主線,通過對自然景色和人事物的描寫,表達了對曹西士宰的祝福和留戀之情,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對朝堂官場的一些憂慮和對曹西士宰前途的期待。整體氛圍悠然自得,語言優美,展現了宋代文人的風采和抒情才華。
“萬頃搖清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è xīn láng sòng cáo xī shì zǎi jiàn chāng
賀新郎(送曹西士宰建昌)
wàn lǐ mín é lù.
萬里岷峨路。
xiào guī lái yě yì xiāo xián, jiù shí fēng dù.
笑歸來、野逸蕭閑,舊時風度。
yù bì jīn guī chūn yǐn chù, chí què jīng huá bù wǔ.
玉陛金閨春引處,遲卻京華步武。
màn yíng de xī hú jiā qù.
漫贏得、西湖佳趣。
xiāng zhuàn qín sī lián yǐng wài, yǒu zhāo yún yè yuè hé ōu lù.
香篆琴絲簾影外,有朝云、夜月和鷗鷺。
dōu biàn wǒ, zuì zhōng jù.
都辨我,醉中句。
fēi fú yòu bào kuāng lú qù.
飛鳧又報匡廬去。
pà chì xiāo bān lǐ yī rán, yǒu rén liú qǔ.
怕赤霄、班里依然,有人留取。
tóu hēi gōng míng hún hǎo zài, màn làng cóng qú fù yǔ.
頭黑功名渾好在,漫浪從渠賦予。
dàn ài wǒ jīn qī xiāng yù.
但愛我、襟期相遇。
mǎn bǎ yī shāng wèi jūn shòu, yǒu fēng hé wàn qǐng yáo qīng shǔ.
滿把一觴為君壽,有風荷、萬頃搖清暑。
liáo wèi cǐ, jiào jīn lǚ.
聊為此,釂金縷。
“萬頃搖清暑”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