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宮里斷腸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上陽宮里斷腸時”全詩
春半如秋意轉迷。
獨坐沙窗刺繡遲。
淚沾衣。
不見人歸見燕歸。
分類: 憶王孫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憶王孫》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憶王孫》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汪元量。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回憶起在上陽宮里的斷腸時光。
春天已過了一半,卻有著秋天的憂思,變得迷茫。
我獨自坐在沙窗前,刺繡進行得很慢。
淚水沾濕了我的衣衫,看不見人回來,只看見燕子歸來。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失去愛人的思念之情。詩中的上陽宮可能指的是一個宮殿或者是一個隱居的地方,而斷腸則意味著深深的傷痛和悲傷。詩人形容春天已過一半,卻感覺像秋天一樣憂思,顯示出他內心的蕭條和失落。他獨自坐在窗前,刺繡的進展緩慢,暗示著他的思緒紛亂,無法專心。淚水濕透了他的衣衫,表達了他的悲傷之情。最后,他雖然看不見所愛的人回來,卻能看到燕子歸巢,此情此景更加凸顯了他的孤獨和失去。
賞析:
《憶王孫》以簡潔而凄美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傷感和思念之情。通過對春天和秋天的對比,詩人巧妙地傳達了自己心境的變化和蕭條感。詩中的獨坐和沙窗刺繡的描寫,突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助。詩人淚沾衣的形象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內心情感的強烈震撼。最后,詩人的視線從人歸轉向了燕歸,燕子歸巢的景象增添了一絲凄美和孤獨的色彩,也暗示著詩人對愛人歸來的渴望。
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作者對失去愛人的思念之情和內心的痛苦。它展現了人們在愛情中遭受的痛苦和掙扎,以及對失去的渴望和追憶。這首詩詞的美在于它的情感真摯、意境深遠,給人以深深的觸動和共鳴。
“上陽宮里斷腸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wáng sūn
憶王孫
shàng yáng gōng lǐ duàn cháng shí.
上陽宮里斷腸時。
chūn bàn rú qiū yì zhuǎn mí.
春半如秋意轉迷。
dú zuò shā chuāng cì xiù chí.
獨坐沙窗刺繡遲。
lèi zhān yī.
淚沾衣。
bú jiàn rén guī jiàn yàn guī.
不見人歸見燕歸。
“上陽宮里斷腸時”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